标签:
杂谈/三大球 |
分类: 体育杂记 |
3月30日,一个属于北京体育的胜利之夜。从五棵松到工体,这座城市的东西两翼几乎同时带给市民意义非凡的欢乐。一个晚上,6万多人在不同的体育场馆里面对面地尽享体育节庆,完全无需行政组织,纯粹出于体育情结而欢聚一堂,盛况实属难得。
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是承办过奥运会的现代国际大都市,需要有一种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无论怎样多元,体育在其中的作用都是独特的,不可或缺的。这一天的盛事有巧合成分,更有期盼已久的必然因素,3·30之夜将成为一个新的代码,录入北京体育史册。
球迷们兴奋,得意,狂喜,不需要那么多理由。随后接踵而来的媒体采访和炒作,大喜过望之下略显语无伦次的访谈和对话,一切都不难理解。三天之后,直播过去了,重播也不只一次了,报端上的男篮已经从头版头条退到了体育版上的花絮,再往后呢?男女篮同赛季夺冠不知要多少年才会有一次,这样的节日是否到此为止,就这么过去了吗?
据说,有关部门做出表示,将在下赛季继续加大投入。此话在常人理解中,大约就是增加投资。钱多当然是好事,不过,一个拼死拼活得来的总决赛冠军,一个做梦都梦不到这么好的事情,其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如果仅限于球队本身,如果只换来投入力度的提高,如果充其量是三五天的狂欢,那将与首善之区的身份相去太远。
北京人喜爱三大球由来已久,可是联赛改革十几年来,北京三大球开展得并不好。跟成绩欠佳相比,更让老北京心寒的是京骂带给赛场的污浊,是应试教育夺走孩子们打球的快乐,是北京三大球的文化缺失和功利加剧。不仅三大球有此状况,北京体育诸多项目、诸多方面,都应当借男篮夺冠之机着力调整。北京体育队伍中的北京孩子越来越少,正在经历外地人才到北京谋求发展、客观上也帮助这座城市事业发展的阶段,即使外力相助成为趋势,总归还是要促进北京孩子热爱体育、参与体育。
夺冠的轰动效应之后,如何使这样好的机遇效益最大化,体育主管部门要动动脑筋;如何通过现实的青少年榜样改进体育教育,满足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动动脑筋。这是责任!
CBA总决赛冠军不是一名超强外援的个人荣誉,而是马布里的作用与年轻球员的合力。北京三大球和青少年体育目标不是样样夺冠,要的是借势而上,将萎缩的重新振兴,让偏离的回到正轨。曾经有一首歌,唱的是“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20年后,一面回想2012年的春夜,一面思考源于3·30的变化,若不是挥霍大好发展之机,则必是育出一代新人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