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行为。
广义的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诸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武器,日用器具,服饰,居住,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所需要的物品等等。它是一种显性的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诸如饮食习惯、建筑工艺、卫生管理、娱乐方式等生活制度,婚姻形式、亲属关系、家庭财产分配等家庭制度,劳动管理艺术生产、教育、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政治、警察、军队等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
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比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处于更深层次上。
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那么文化语言学既可以是从文化来视角来研究语言,也可以从语言的视角来研究文化。这是双向的。所以,广义的文化语言学的定义如下:
文化语言学是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通过文化来研究语言的交叉学科。
比如:
苏沪一带忌讳死,口语中把死改说成[i],与“洗”同音,又进而忌讳“洗”,把洗说成“汰”或“净”。
这里既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有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来使用,所以诸如“货、贡、资、购、赋、赎、财、贮、贪、贩、贵、贱、贷、贸、赃、贿、赂、贾、赁、赈、赊、赚、赠”等与财货有关的字皆从“贝”。
这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沿海地区多靠打鱼为生,出海打鱼,忌讳说“翻”“住”“沉”,所以,吃鱼的时候,吃完了一侧,不说把鱼翻过来,而是说侧过来,或者转过来,顺过来。不说“箸”,而说“筷”,即快行、快速。把“沉”改说成“重”。
我国北方旧有婚俗是向新婚夫妇床帐里撒枣、栗子,取谐音“早立子”。闽南方言“枣”与“早”不同音,所以为新婚夫妇撒帐时不是撒枣,而是撒花生,意为既生男又生女。
北方吃年夜饭之前时,要包水饺。如果包得不好,饺子在煮的时候会破,破容易引起“破财”这样的不好的联想,于是改说“挣”,挣即挣破之意,但它有“挣钱”的联想义。
广州一带,人们把猪舌叫作“猪月利”,因为舌与蚀同音,经商之人忌讳蚀本,改称猪月利则含有月月盈利的意思。
北京话“舌”与“折”同音,也有折本之不吉利的意思,因此,京津等地把猪舌称为口条。
丝瓜叫作“胜”瓜,“丝”与“输”谐音。
送人礼物忌送伞与钟,新娘上门作客禁吃瓜(与寡同音,怕成寡妇),和亲友吃梨时不能分吃一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