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黎明江南
黎明江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31
  • 关注人气:3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机的袁绍注定要失败

(2011-02-22 08:08:01)
标签:

原创

袁绍

失败

原因

机遇

杂谈

分类: 歪批三国

失机的袁绍注定要失败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事情成功的关键,大到伟大的事业、小至日常生活,哪怕是娱乐下棋,也概莫能外。俗话说:棋差一着,满盘皆输。

  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实力雄厚的袁绍就因屡屡失机,而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一是袁绍不识大势,坐失天时。在董卓乱政、搅乱朝纲被诛杀后,由于王允决策失误,董卓的部下李傕等乘机作乱,劫持了皇帝和王公大臣,后来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的救护下仓皇东逃。这时,袁绍的谋士沮授献策,要袁绍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在邺城建都,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沮授又劝说犹疑一定的袁绍道:“迎皇上不仅符合道义,而且是符合当前需要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前头。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将军考虑。”但是袁绍终于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致失去了一个极好把握“天时”的机会。

 然而,曹操却接受了他的谋士董昭、荀彧的建议,毫不犹豫地带兵“护驾”,把汉献帝迎回到故都洛阳,之后,曹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他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把汉献帝转移到自己的地盘许昌,在许昌建立新都城,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从而赢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机。这令袁绍后悔不迭。

  二是袁绍优柔寡断,屡失先机。尽管袁绍失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的天时,但是“上天”还是没有嫌弃他,一次次给了他打败曹操、抢过皇帝的机会。

  为此,他的谋臣田丰向袁绍献上他“亡羊补牢”之计:“迁都之计既然不能实现,应该及早夺取许都,奉迎天子。那时我们也可以事事以诏书为名,号令四海,这才是上策。”

  可是,袁绍却一再没能把握到手的机会。

  一为袁绍没有乘曹操与吕布争夺徐州之机袭击许都,失掉一绝佳战胜曹操的机会。

  二为袁绍没有抓住曹操兴兵攻打刘备之机,眼睁睁地放弃攻打许都、抄曹操后路的机会。而且理由十分可笑!刘备当时派孙乾向他求救。恰好此时袁绍钟爱的小儿子生疥疮,无心更论他事。他的谋士田丰劝道:“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袁绍说:“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田丰问:“何恍惚之有?”袁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决意不肯发兵,乃谓孙乾曰:“汝回见玄德,可言其故。倘有不如意,可来相投,吾自有相助之处。”田丰以杖击地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长叹而出。

  三是不知好歹,失掉最后的一次取胜机会。上天是不偏不倚的,在决定袁绍与曹操两大集团命运的决战―――官渡之战中,袁绍又一次丧失战机。当是时也,袁绍一方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而曹操一方是军力渐乏,粮草不济。当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就献出一分兵奔袭许昌、两路夹击之计。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因许攸是曹操少时的朋友,怀疑许攸受曹操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

  许攸只得发出“竖子不足与谋”的仰天长叹。

  后人为此也感叹不已:“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

  这真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袁绍之败可是咎由自取了。

   袁绍失机的教训证明:失机趋向于失败!

 

(本文系黎明江南原创)

原创歪批三国系列:
1、借箭并非诸葛亮首创

2、阿斗其实是个“识时务”的聪明人

3、关羽、张飞够哥们刘备却不够意思

4、曹操假仁义换得大人情

5、关羽“降汉不降曹”是没有理由的理由

6、三国人物中最不会说话的人

7、杨修的死因是道破了曹操的心机

8三国人物中最会说话的人
9、诸葛亮都有哪些失策之处

10、刘备为何敢许诺诸葛亮“可自为成都之主”?

11、江湖义气过早断送了蜀汉大业

12、晒晒诸葛亮的馊主意

13、定三分孔明识见不及鲁肃

14、失荆州是因为大吗?

15、刘备是位演技派枭雄

16、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为而为之的四大原因
17曹操是个善于假戏真做的实力派演员

18、张飞的另一面---智勇双全的将才

19、曹操曾是十分捣蛋的问题少 

20、揭秘曹操十大杀人伎

21、刘禅乐不思蜀的病根来自

22、不知收敛的人会被人收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