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户口米”不是这样”轧”的
近来网上在讨论李安的<<色戒>>是否有穿帮,其实我看,真正的失实,
是在"轧户口米"这一段。不是亲历其境者是不知道真实情况的。
.
李安的<<色、戒>>中有一段1941年上海孤岛中”轧户口米”的情景。拍的是米店门口排着一些人,一个个交钱买糙米,这与其他时间排队买东西没有什么两样,一点也不”轧”,完全是一副温良恭谦让的样子。1941年上海除了轧户口米,并无这样买米的情况。其实”轧户口米”在上海话中成为一个形容挤轧的特有名词,
是有其来历的, 非亲历其景者很难想象是怎样”轧”的。
现在曾轧过户口米而能说清楚的人不多了。我当时13岁因家庭经济困难也只能跟着母亲轧米。半夜去排队时并不轧,有些人用粉笔在每个人的肩上编号,可排上千人。一直到米店开售前一二小时左右,才开始轧了。这时每个人前胸贴着前一人的后背,不能有一丝空隙,男女老少都是如此,没有今天必要的礼貌或隐私。原因是这时有一批专业的米贩子,他们要”轧”进队伍来。他们靠轧户口米为生,轧了米后以高价黑市出售
。原来半夜来排队的人当然不能让他们进入队伍,因为米是有限的。他们只要插进了一个人,
他的前面就会接着插进第二个、第三个同伙。这时就是”你死我活”的轧。我因年幼体弱,几次被从队伍中”轧”了出来,再也回不去了。甚至反而受到日寇的打。如此在售米前二三小时哭喊叫骂,闹得天翻地覆。这种”轧”才体现了”轧户口米”的挤轧程度。现在没有任何一种排队是这样的”轧”。
这也不是许多人拥挤在一起,好像现在超市廉价促销以致挤死人的事件,因为那时轧户口米还是保持了一个队伍,紧贴着各商店的排门板(那时不是像今天那样的玻璃橱窗或铁栅栏门)。
到开始卖米时,会有伪警察来”维持秩序”。但也不是像李安电影中那样畅开了米店大门。那时只能在紧闭的排门板上打开一个小窗口。从这里递进去户口簿、米袋和钱。因为轧紧了的队伍,根本不可能把原来关着的门打开,否则队伍又要乱了套。卖了没多久,店里说,米卖完了,队伍也只能一哄而散。
大约在二年前在一电视剧中也看到有轧户口米的场境,是在米店门口与店面成直角的排了十几个人的队伍。看来导演和编剧完全想像不出如何”轧”的程度。2006年7月5日某报副刊一文,
还配了图, 画的是一堆人在米店门口”轧”,
也不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李安的电影比他们是好了一些,但还是失实。为了怕将来真的没有人能把这种”轧”说清楚,所以作了此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