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69年第一台袖珍血糖仪问世以来,只要一滴血病人就可以自己测血糖,方便了病人,可及时调整治疗,改善预后。因此美国糖尿病学会称之为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所以在发达国家,这是目前病人测血糖的标准方法,基本上达到了糖尿病人人手一台血糖仪。
几十年来,袖珍血糖仪进行了许多改进,使之自动化程度更高、需血量更少、测定时间更快也更精确。但此种测定都是指尖采血。即使从指尖中央改为指尖两侧,因为指尖两侧的神经末梢较中央少,但是俗话说:“十指连心”,还是有一定痛楚的。这对于一天测几次血糖者或儿童来说,多少有些困难。尤其对钢琴家、打字工作者等必须用手指操作者,更是一个难题。
因此近年出现无痛刺血的血糖仪。从身体其他部位刺血,如前臂背侧、前臂掌侧、上臂、大腿前侧、小腿肚、腹部、耳垂及大鱼际、小鱼际(手掌两侧)等。
这些部位刺血可无痛或微痛。但深入研究后发现,测得的结果却不是原先想象的那么简单——都是毛细血管血,血糖值应该一样。
从大腹便便的啤酒肚的皮肤上刺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和指尖血糖值相距甚远。因此,即使无痛,也不能从此处测血糖。相反的,从手掌大小鱼际处刺血,疼痛较指尖轻,但所得血糖值基本上与指尖血糖值相同,可以应用。
其他部位(四肢及不胖者腹部)皮肤刺血测得的血糖值与指尖血糖值相比,有个特殊现象,即在血糖稳定时(如空腹)两者基本相同,但当血糖急剧变动时(如餐后2小时内、注射胰岛素后及运动后),这些部位血糖值较指尖血糖值滞后,平均迟35分钟,或平均差6%。即如从指尖测为低血糖时,这些部位血糖却仍正常,因此有可能耽误诊断及治疗。
为此,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及有关厂商规定,在下列情况下还是应该从指尖测血糖:血糖急剧变动时(每分钟每分升血糖变动大于2毫克)、怀疑有低血糖时、过去有无症状低血糖症史者,以及孕妇。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此种现象,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这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情况。很可能因为当环境温度适当时,全身皮肤中近一半血液分布在有动静脉吻合的部位,即手、足及头。因此手、足、头血流较其他部位丰富。
怎样解决此种血糖值差距?各学者想了不少办法。有的在手臂刺血前先用力摩擦皮肤几秒钟,有的先用热棉垫敷,也有人局部外用化学品刺激血流。有的在刺血针前加一塑料圆圈,以使周围血挤向刺血点。也有人将刺血点周围抽吸真空,使局部充血。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部位与指尖血糖值的差距。
因此,为了控制糖尿病,同时又减轻刺血疼痛,在多数情况下可从指尖以外部位测血糖。
(发表于新民晚报2004.11.09康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