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普 糖尿病 |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近年经过深入研究,已经明确是要将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这样可使急、慢性并发症大大减少。而糖尿病对人的危害,主要就在于这些并发症的后果,如昏迷、失明、中风、心脏病发作、尿毒症及截肢等。如果没有这些并发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基本上可与无糖尿病者一样。非但使病人的寿命延长、痛苦减少,而且总的医疗费用也将大大降低。
为此目标,医师往往要求病人多次测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以调整药物,直到血糖接近正常。如空腹血糖在6毫摩/升左右,餐后2小时在8毫摩/升左右,就可将药物稳定一段时间。但测血糖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如饮食种类及量、运动多少、精神有无激动及测血糖时间与进食及服药时间的关系等,血糖值常会有波动。故病情不稳定时要多次测才能看出总的趋向。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近年认为测血中糖化血红蛋白量较好。我们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会与血浆中的葡萄糖牢固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血糖高,结合得也多,是成比例的。因为红细胞一天到晚都在全身循环,所以血糖一天中的波动对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影响不大,仅形成一个平均值。已经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要等到此红细胞在两个月后寿命终结,才被破坏。故测出的糖化血红蛋白量(一般以占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表示)代表二三个月内的血糖平均值。它与血糖测定的关系,简单地说,是长期宏观与短时微观的关系,好像海平面与海浪的关系,因此比单纯测血糖好。病情稳定时只须半年测一次,不稳定时约二三个月测一次。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值为4-6%。改变1%约表示平均血糖值改变约1.6毫摩/升。所以血糖控制目标以糖化血红蛋白计为7%以下。
但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较多,正常值也各不相同,在我国尚未统一,而且仪器较贵,费用较高,有些方法测定费时,所以目前应用尚不普遍。不过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统一标准,改进方法,方便病人,将会逐步普及应用。目前它与血糖测定可根据病情不同配合应用为宜。
(发表于新民晚报2000.05.28康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