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除了超市是“自助”式的以外,所有百货公司,除了贵重首饰、高档手表、高级照相机等以外,全部都是开架的。百货公司货物的价格一般比超市的日用品要贵得多,因此,被“白拿”的损失也大得多。
有专家认为,商店“白拿”是美国最昂贵的犯罪之一。美国零售业因此而每年损失100亿到12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花费在防止“白拿”的每年70亿到100亿美元。
美国的“白拿”约15%是职业性的,而85%是业余的,有的仅仅是一时冲动。这些人往往没有前科,大多有工作,实际上也付得起所偷的东西。美国精神病学会认为,约5%是因为有偷窃癖,他们不能克服想偷的冲动。不过即使他们是业余的,他们还是有罪的。
估计1995年全美有6000万次白拿,被抓住者仅120万次,其中仅一半被起诉。
为什么被捕者那么少?因为店方感到进退两难。他们要想在店堂内创造一种宾至如归的松弛气氛,但这对白拿者却创造了条件。商店即使抓得紧,到头来也可能得不偿失。有的经理认为起诉一个小偷至少花费200美元,如被偷的只值25美元,还不如不了了之。
但有的专家不同意,他们认为起诉的费用实际上是防止白拿的投资。有个19岁少女因白拿5美元的洗发香波而被捕。她后来说:“我在狱中和妓女、女流氓一起关了3天,我以后再也不偷了!”
如何防止“白拿”?有一家店决定对抓住的白拿者个个起诉,而且训练店员注意可疑人物——热天而穿外套、购货篮特别大、眼睛东溜西转、不自然的脚步(因腿间夹了东西)等。此后盘点货物时发现缺失率仅1.2%,约为全美百货公司平均缺失率的1/3。
专家们对防止白拿提出了4条意见。一是应用新技术。目前最好的是货物用电子监护,这种标签通过门旁的探测器时会发出警报。最新出现的是货物在出厂前夹人极细的线样感应器,它对人耳听不到的声波能起反应,但店里的探测器却能清晰听到。这种声彼还可穿透金属不被阻挡。二是民事立法规定白拿者要赔5倍。三是一定要起诉。专家认为不送上刑事法庭不能制止白拿。四是改变人们对白拿的看法。一定要使白拿者在家庭、学校和邻居间感到羞耻。白拿就是偷,就是犯罪。“白拿”儿童的家长一定要使他们明白这一点。
我国的国情和美国并不相同,不过看来,从严立法处理、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对于防止“白拿”,还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