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普 糖尿病 |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病友李老伯问,他已年过七旬,身高1.60米,体重只有43公斤,每日主食摄入不足250克,每天坚持中速步行2~3小时。与此同时,降糖药也从没有停过,北京的各大医院都快跑遍了,可就是降不下这该死的高血糖。据李老伯讲,一向“干瘦”的他在七年前患上了糖尿病,那是在1997年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时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在患病的前两年,由于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得少,对病情发展的认识不够,结果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很快就出现了诸如白内障、肾病、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等严重的并发症。当2000年再次作试验时,空腹血糖达7.2毫摩尔/升,餐后半小时、1小时及2小时血糖各为12.7、16.5及12.7毫摩尔/升。同时测空腹血胰岛素为8毫单位/升,1小时及2小时各为101及55毫单位/升。
近来又出现持续性腹痛,伴低热5天,体重减轻1千克。发现尿蛋白25克/升,肾动态及肾小球滤过率检查见双肾功能受损,右肾上尿路引流不畅,双肾C段下降延缓。他来信问该怎么办?
这位病友的2型糖尿病诊断是明确的,但体重轻,体重指数(BMI)只有17.6,属偏瘦的病友。对这种体重消瘦而且体重仍在下降的病友,其治疗要作具体分析。
首先是他近来出现腹痛、低热及蛋白尿,同时体重减轻1千克。此种体重减轻必须找原因,因为一般糖尿病人不会有腹痛及低热,故应查找有无同时存在的其他病,例如合并有结核病是常见的。此病人应查有无肾结核、腹膜结核或肺结核等。此外,还可合并有其他细菌性感染,如尿路感染或皮肤等部位的感染。查明原因后应积极治疗。所以对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的体重减轻,应查明其原因,而不仅归因于糖尿病。
由于是一位老年病友,对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还必须考虑肿瘤的可能。他有长期胃病史,应作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癌。另外,肺癌、肠癌、前列腺癌等也应仔细检查排除。
因该病友一直都是偏瘦的,又患有胃病,每天进主食不到250克,且仍能每天坚持中速步行锻炼,所以,其消瘦原因则可能是病友的体质使然。此类病友的饮食控制则不必太严格,热卡总量不必太低,以体重指数控制在18以上为宜。此外,适当的体育活动仍应保持,而有关降糖药则应根据血糖及其他检查适时调整。因该病友血糖偏高,故仅用拜唐苹是不够的,可外加二甲双胍及磺脲类等降糖药。由于一般认为肥胖病人多存在胰岛素抵抗,可应用胰岛素增敏剂。但对消瘦病人而言,如该例病友的空腹胰岛素不高,但餐后增高12倍,所以用胰岛素增敏剂仍是必要的。总之,不能单凭体重来决定用药。
如果体重减轻发生在原来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的病人,他们往往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反而下降,经诊断后才明确为糖尿病。此即过去教科书中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此种体重减轻,尤其是腹部脂肪减少,腹围缩小,是由于原来即为肥胖或超重,所以此时体重稍有减轻对病情是有利的。不能要求体重及腹围恢复到原来的肥胖状态。对这类病友则应要求他们严格控制饮食,即减少食物总热卡量,尤其应减少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卡的30%),以使体重逐步减轻到接近正常指数。此外,还应增加体力活动,在心肺功能允许的条件下多参加体育锻炼。在药物上强调用胰岛素增敏剂等以严格控制血糖。同时还要严格控制血压及血脂。这些药物都是在饮食调整及运动的基础上应用的。适当加用药物,使之保持正常。
总之,我们对糖尿病人的体重减轻问题,应该有个全面的考虑分析,而不是一刀切。应该在正规医院内分泌科医师的诊治下处理,而不宜道听途说,或盲目进补,服用保健品。应该把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正常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仅仅考虑增加体重。(本文作者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发表于《糖尿病之友》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