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测血糖误区种种

(2007-03-06 22:29:09)
分类: 科普 糖尿病

误区一  有症状才测

  有些人对测血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要有了症状才应测血糖。其实不然,血糖稍高时可以毫无感觉,但这种稍高的血糖,可以促发慢性并发症,待到产生症状后再去测血糖,往往为时已晚。

  另有一些病人喜欢跟着感觉走,几个月才测一次,这是远远不够的,因血糖可受饮食、活动、药物、情绪等影响而有所波动,而且磺脲类药可能在一段时间后继发性失效。

  在国外,病情稳定者每日测一次血糖。在国内,如果病人因经济原因,也应至少每周测一次。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为了观察剂量是否合适及避免低血糖,测的次数应更多。

  此外,一旦疑有低血糖时,应立即测血糖。

  误区二  毛细血管血测不准

  以往测血糖,是通过抽静脉血来测得;近年来,开展了用一滴毛细血管血在袖珍血糖仪上测得的方法。前者采血量多,要隔天才能看报告;后者用血少,当即就能出结果。因此,目前在发达国家,袖珍血糖仪已是病人测血糖的常用方法,只有在诊断或核对毛细血管血糖值时才抽静脉血。

  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有人认为毛细血管血测的血糖值不准确,故较少应用。其实并不是不准确,而是两者有差别。

  静脉血要分离红细胞后用血浆测血糖,而毛细血管血则是用全血,包括了含葡萄糖较少的红细胞。因此在空腹时,血浆血糖值较全血血糖值要高约11%%。但这不是不准确,而是应有的差别。只要袖珍血糖仪质量可靠,操作正确,其结果是准确的。如果用作病情改变的随访,一直观察血糖仪测出的血糖变化即可调整用药,不必去换算。

  此外要注意,某些型号的血糖仪已做了校正,虽然测的是全血,但显示的却是血浆血糖值。

  误区三  一定要空腹测

  以往测血糖多要求空腹,近年来认为,测餐后血糖更能反映大血管并发症等改变。因此,尤其对门诊病人,为了避免其长时间空腹来院等候就诊,可测从进餐开始后2小时的血糖值。当然其标准和空腹不同,血糖控制良好的标准:空腹是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为4480毫摩尔/升。老人可适当放宽,空腹时在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在10毫摩尔/升以下。

  误区四  测尿糖代替血糖

  有人认为,糖尿病是尿中有糖,应测尿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只要血糖高,即使尿中无糖,也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毫摩尔/升,而肾糖的标准是小于10毫摩尔/升。当血糖在610毫摩尔/升,控制并不良好,而尿糖仍为阴性。即使尿糖呈阳性,由于尿是在几小时内积累的,老年人易有尿潴留,因而测的尿糖不能说明当时的血糖情况。

  此外,尿糖测定不能诊断低血糖。当然,因经济等原因不能测血糖者,测一测尿糖,比什么都不测还是要好的。

  误区五  全从指尖以外部位测血糖

  毛细血管血测血糖原来是从指尖刺血测得,因指尖较痛,故近年研究出无痛或微痛的指尖以外部位测血糖。目前,主要是从前臂背侧刺血,已有专用的血糖仪。在血糖平稳的情况下,前臂血糖值与指尖血糖值相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血糖急剧变动时,如餐后2小时内、注射胰岛素后、运动后,前臂血糖值滞后,可能耽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在血糖急剧变动时,仍应测指尖血糖。
(发表于2004年1月12日家庭医生报7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