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巴菲特理论研究 |
下面是网友的提问:
我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请教下博主:
A股医药消费向来很贵,可是港股的医药消费却总是很便宜,比如说港股的以做中药为主的神威药业,最贵时也不过20倍PE,
神威药业2010年年度盈利8.8亿元左右,云南白药2010年年盈利9亿元左右,2011年神威药业增长有所停滞,盈利大概持平为8.8亿元,云南白药大概增长40%到12.6亿元。云南白药盈利总额约超过神威药业50%左右,但是市值已经为神威药业4倍以上。至于ROE,我查Google数据,神威2010年为27%,白药2010年为24%(可能有些错误,但错误应该不会太大),两者也差不多。
尽管两者数据差别并不是很大,市值却天差地别,这应该是A股这几年估值习惯(即倾向于给医药股高估值)造成的一种结果。
既然这是估值习惯的结果,那么是不是要想想,持有白药赚到钱的人们,其赚到的钱多多少少来自于A股的估值习惯吧?
估值习惯我认为是会不断变化的,也是无法去猜的,就好比XX这样的牛人当年虽然猜到了茅台被严重低估,确没有猜到A股会给酒类股这么高的溢价,虽然他很早就抛掉茅台并因此没有赚到最后溢价的一部分,但是他选择赚自己能力的那部分,而不是自己运气的那部分,是不是更有远见的一种做法呢?
话讲回来,持有白药并获益颇丰的人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赚的钱到底是运气好呢,还是自己的能力带来的呢?如果是运气成分多的话,或许就要再想想,好运真的会伴随自己一世吗?
我不懂茅台,也不懂白药,并不知道这两者是否高估或低估,只是因为港股和A股估值体系的不同而引发了以上这些疑问。
1、对于楼上郑永灿所说的运气,我认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要看对一个行业或公司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深浅。
2、获利的品种不仅是一个茅台,投资标的持有时间长短各不相同,唯有理清别人的思路和投资思想,才能把好的东西加以吸收。
3、投资,难在定性与定量的平衡(尤其是对于弱周期性行业的公司),对于那些持仓量越大、持有时间越长的标的,用任何挑剔的标准去筛选都不为过。
4、关于XX兄,我个人认为他深受格雷厄姆的思想比较重,过于“格”式化。
5、而段总(段永平)倾向于巴菲特的“以合理的价格买入非同寻常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