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阳在价格处于普通高估的情况下过早地卖出了所有股票,这种投资策略更接近于格林厄姆式的价值投资。股票价格仅仅轻度超越价值就选择卖出,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踏空,错失优质股票成长带来的利润。虽然中短期看这些利润是因为市场的非理性而获得的,但对于优质股票,这种高估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高估部分不需要股价的下跌也可以被成长所抹平,使这些非理性部分的利润变得合理,普通的高估以几年的周期来看也可能是理性的。若经常进行这种操作,总回报率将大幅降低,未来即使熊市股价下跌后重新买入,也可能比现在的卖出价格高很多。
长期价格趋同于价值,中短期价格呈现无序状态,而判断是否高估的基准——价值也是动态变化的。除非是极端的情况,否则它们之间中短期相对高低的无序性类似于短期股价的波动,预测无疑就是一种博弈。为了躲避中短期的非理性股价,很可能连带企业成长带来的合理利润也丢掉,这种成长利润往往远高于差价。这种格林厄姆式的操作模式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但长期投资回报逊于坚定持股是大概率事件。如果频繁地进行这种操作,客观效果虽然比追涨杀跌好许多,其实质却存在与之相仿之处,尽管两者判断的基础不同——前者基于价值,后者基于市场价格。这种操作越频繁则长期回报越趋于平庸。
许多价值投资者以巴菲特历史上仅有的一次清仓作为阶段性卖出的依据,事实上巴菲特的这次行为未必完全是高估的原因,之后巴菲特从未再空仓足可以佐证。原因可能是投资经营模式的转型,也可能是巴菲特的投资风格在持续改善中等其他的因素。巴菲特曾说过:“我最喜欢持有的一只股票的时间期限是:永远。”“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十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虽然实际操作未必完全按照所说的做,但也足以表明他对卖出的谨慎态度。
由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和估值很可能存在认知的偏差,所以要在过度高估时才能考虑卖出优质股票,这与买入需要安全边际是一样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