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剖宫产史话

(2008-05-24 11:49:03)
标签:

剖宫产术

剖腹取子术

生育

宝宝

健康

分类: 医院故事和健康演义
昨天在手术室,不经意间看到手术安排表,差点没把我笑死——告示表上几个大字赫赫显然得写着:7号手术室:剖腹取子术。一般我们都是称之为“剖宫产”。不知道是书写者笔误还是有意而为之。

 

剖宫产史话

 

其实剖腹取子术这个名词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并且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古罗马法典(700B.C)就有对剖腹取子的规定。剖腹取子之肇始在于母亲死后迅速取出尚能存活的胎儿。虽然现今仍将剖宫产称为caesarean section,但凯撒绝不是如此出生的第一个剖宫产儿,因为当凯撒45岁时,其母还健在。

 

其实剖腹产这个称谓没有剖宫产准确——因为剖开的不仅仅是肚子,更要剖开子宫,方可取出胎儿。剖宫产术(Caesarean section)的定义就是:在胎儿足月前或足月时切开孕妇腹壁及子宫壁,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腹部及子宫壁上的切口娩出的手术。
    
搜索一下有关的资料,可以发现,剖宫术的历史远比罗马法典悠久——

 

剖宫取胎术最初施术于孕妇尸体。公元前8世纪,古罗马Numa Pompilius王朝曾规定孕妇死后未经剖宫取出胎儿禁止入葬。部腹产由何人何时开创很难确定。早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我国《史记·楚世家》第十卷即有“吴四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有关剖腹产的最早记载,远远早于西方各国。
    
自16世纪初起,剖宫产施用于活孕妇。第一例对活孕妇施行剖宫产的代表是一位名叫Jacob Nufer的德国人,在公元1500年给他的妻子做剖宫产,他的妻子一直活到第二个孩子正常分娩后。1610年4月21日Trautman与Gusth为活孕妇施行剖宫产术。术后患者存活25天。死亡原因是出血和感染。此期剖宫产术不缝合子宫之切口,仅依赖子宫肌肉之自然收缩力止血。1794年在美国费吉尼亚洲Staunton进行了第一例成功的剖宫产。1892年J.M.Swan在我国广东省施行了第一例剖宫产,但产妇因感染死亡。1882年,Sanger发表缝合子宫必要性的报告。Sanger首创子宫底纵切口剖宫产术(即古典式或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将子宫切口精细缝合减少出血,促进了伤口愈合,并保留子宫。自施用此种手术后剖宫产死亡率大减,波动于50-85%之间。
    
19世纪末,外科麻醉、镇痛技术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剖宫产术死亡率。但宫体剖宫产术因宫壁厚,血管丰富,出血多,子宫切口愈合较差,术后肠胀气、肠麻痹的发病率高,再次妊娠较易发生子宫破裂。虽然,Qsiander于1805年就发明并倡导子宫下段或低位宫颈剖宫产术,但未得到重视。1906年,Frank重新提出Qsiander术式,并对其作了许多改进。Delee为建立此术式在现代产科学中的地位做了许多工作。他反复强调此术的安全性及与Sanger术式比较近期和远期后遗症少,但他的积极倡导仍未得认可。
    
1908年,Hugo Sellhein详述了子宫体下段与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并指出在非收缩段手术有出血少、易缝合、愈合佳等优点。这为后来开创腹膜外剖宫产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腹膜外剖宫产术是在20世纪初,为了减轻剖宫后感染腹腔,由Frank和Latzko提出并施行的。1908年,Latzko发明了从膀胱左侧窝剥离暴露子宫下段的方法,即后来被Norton等人改进的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 1940年Waters又设计了从膀胱顶剥离进入子宫下段的顶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该术式虽可防感染,仍有许多弊端。
    
1912年Kronig提出切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暴露子宫下段行子宫下段切口取胎,缝合子宫膀胱腹膜反折遮盖子宫切口,即现代广泛应用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996年,以色列Stark医生来我国介绍新式剖宫产(Misgav-ladach剖宫产术)。它有许多优点。首先,损伤组织少,皮肤及皮下组织全层缝合2一3针,有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其次,不缝合腹膜,减少粘连,与上述术式比较,有手术时间短,胎儿娩出快,术后疼痛减轻及排气提前,术后5日拆线,降低医疗费用等。因此,现已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及国内北京、南京、广州等地开展。
    
剖宫产术的发展经历了尸体剖宫产,不缝合子宫的剖宫产,Porro氏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古典式剖宫产,经腹腔腹膜外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子宫下段剖宫产等几个发展阶段。在现代产科临床上,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