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实习医生急性乳腺炎急诊哺乳健康 |
分类: 医院故事和健康演义 |
在急诊值班,突然来了一个年轻的正在给宝宝哺乳的妈妈,说她左侧乳房胀痛、还有点发烧。一测体温,39度;触诊发现左侧乳房发红、发热、肿胀、触痛(即红肿热痛),未触及囊性积液;查血常规白细胞一万七。追问病史,3天前哺乳时被宝宝咬了该侧乳头。于是诊断 “急性乳腺炎”明确,乳腺外科大夫印证了我的诊断后,给予了处理意见——
1暂时停止哺乳,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后2~3天。
2停止哺乳期间每天定时用吸奶器吸取奶汁,第一避免断奶,第二充分排空乳汁本身也是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手段。
3每天对患侧乳房进行按摩、热敷。
4 抗生素治疗(选用对哺乳无影响的药物,如头孢类药物西力欣)。
5 每日监测体温、复查血常规。若体温、血象不降,查乳腺超声,若形成乳腺脓肿及时行切开引流。
顺便科普一下吧——
急性乳腺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乳房炎症,常在短期内形成脓肿,多由金葡球菌或链球菌沿淋巴管入侵所致。多见于产后2~6周哺乳妇女,尤其是初产妇。病菌一般从乳头破口或皲裂处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引起感染。对本病的预防重于治疗。
【病因】
除产后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时外 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乳汁淤积
2.细胞入侵
【临产表现与诊断】
1.有乳头创伤或乳头发育不良史 开始有发冷、而后高热、寒战 头痛、乳房胀痛或搏动性疼痛。
2.早期乳房肿胀 局部硬结,进而红、肿 热、压痛;形成脓肿则有波动感,感染表浅者可自行破溃;患侧腋窝淋巴肿大 压痛。
3.全身反应
4.辅助检查
起病时常有高热 寒颤等全身中毒症状,患侧乳房体积增大,局部变硬 皮肤发红,有压痛及搏动性疼痛。如果短期内局部变软 说明已有脓肿形成,需要切开引流。患侧的腋淋巴结常有肿大 白细胞计数增高。
脓肿的临床表现与其位置的深浅有关 位置浅时,早期有局部红肿、隆起 而深部脓肿早期时局部表现常不明显,以局部疼痛和全身性症状为主。脓肿可以单个或多个;可以先后或同时形成;有时自行破溃或经乳头排出 亦可以侵入乳腺后间隙中的疏松组织,形成乳腺后脓肿。
【检查】
检查乳房发现界限不清肿块 明显触痛,表面皮肤红热;炎症继续发展,进而形成脓肿 腋下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一般升高 初期B超无明显变化,晚期可有脓腔形成。
自我检查:
从坐位开始 任何乳头内翻、皮肤凹陷、结构形状异样都是乳房深处癌的线索 如果病人双手在头上拍掌来收缩胸肌就会出现上述迹象。妇女处于坐位时,便于检查锁骨上 下和腋下淋巴结,最后还需坐着进行触诊,要用并拢的手指触摸乳头下的区域
取仰卧位作更广泛区域的触诊 同侧乳房下垫一枕头,同侧的手举过头部,使乳房均匀地摊在胸壁上使手指易触到深部的乳腺癌 应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掌面而不是指尖进行触诊 触诊的方式应取转圆圈的方式,从乳头向外横向转动,检查伸到腋下的乳腺尤其重要
乳房检查首先应观察乳腺的发育情况 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是否相似,两侧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上 乳头是否有回缩凹陷;乳头、乳晕有无糜烂,乳房皮肤色泽如何 有无水肿和橘皮样变,是否有红肿等炎性表现,乳腺区浅表静脉是否怒张等
【治疗】
1.早期注射休息 暂停患侧乳房哺乳,清洁乳头、乳晕 促进乳汁排泄(用吸乳器或吸吮),凡需切开引流者应终止哺乳。
2.局部用25%硫酸镁湿热敷 理疗。
3.早期可采用青霉素80万~100万U加1%~2%普鲁卡因10ml溶于等渗盐水10~20ml中 在肿块周围封闭注射。
4.全身应用抗生素 为防治严重感染及败血症,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选用抗生素,必要时静脉滴注抗生素
5.中药
6.脓肿已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 切口一般以乳头、乳晕为中心呈放射形,乳晕下浅脓肿可沿乳晕做弧形切口 脓肿位于乳房后,应在乳房下部皮肤皱襞1~2厘米做弧形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