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2007-08-21 13:56:37)
标签:

知识/探索

傣医医院

傣医院

傣医

分类: 学习实践

我们跋涉万里去西双版纳做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是了解傣医的基本情况;二是去调查和了解当地百姓对傣医西医的态度和就医的选择。

 

就第一个目的——了解傣医的基本情况,此行应该算是达到目的了。通过参观南药园药用植物研究所(图1)、南药科技馆(图2、3)和傣医院傣医药陈列馆(图4、5),我们对傣医、傣药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景洪期间我们就住在傣医院里,队员在傣医院各个科室(门诊、住院部、科研处)排班实习,跟着老傣医出门诊以及收集资料(图6、7、8)、在门诊治疗室学习各种特色治疗方法(烘雅、暖雅、闭抱等)、在住院处跟着交接班、在科研处学习植物标本制作(图9、10)、学习傣医药(图11)、学习傣药制作、参观制药车间(图12、13、14)、在病案室学习病历收集资料(图15)、调查病人和医生(图16、17)等。从而对傣医、傣医院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个目的:调查和了解当地百姓对傣医和西医的看法以及他们就医的选择。这主要是通过问卷来实施。调查的目标人群包括傣医院的患者、城市社区群众、傣寨基层群众。根据统计学对调查样本量的要求,在三个目标人群中各完成统计学要求的问卷份数。而通过后期的数据录入和资料整理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语言问题。我们有一个组员是昆明人,本以为有了她就好了,结果发现根本不是这样。跟着老傣医出门诊时,老傣医和患者都只会傣语,甚至连云南话都不太会说,更别提普通话了。我们基本上就是什么也听不懂,只能在旁边看着。见那老傣医问了问病情,看了看病人,查了查体,然后似乎是朝患者吹了口“仙气”,最后开了个方子(方子也是傣文,我们自然也是不懂的),就完成了一次看病的全过程。门诊治疗室的大夫都相对年轻,所以基本上都会所普通话,沟通起来要容易得多。但是一部分患者还是语言不通,尤其是那些从基层乡镇农村过来看病的患者。

住院处的情况和治疗室差不多。

科研处情况好些,基本上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会普通话。科研处的岩老师学识丰富,请教他问题时他都能言简意赅得解释给我们听,如果问到具体病种和药方或者药物,他最喜欢翻开傣医书来对着书本上相应的知识给我们讲解,希望能够解释得更加清楚、加深我们的印象,但是他一般都是对着一堆小蝌蚪一样的字母讲解,我们也看不懂呀!因为他对汉字没有傣文熟悉,平时都习惯了使用傣文书籍,连日常的报纸都只订了傣文报纸呢!他还赠送了一份傣文报纸给我(图18)。

在病案室翻阅病历时(图14),最高兴的就是发现病历都是汉语、傣文双语的,呵呵,要是病历只有傣文,那我们也就只能膜拜天书了。

 

在傣医院虽然语言不是很通,但是和大部分医生患者还都是可以交流的。到了傣寨,才发现语言问题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傣寨里的青少年基本都上过学,所以基本上沟通起来没有太多的问题,但是寨子里年轻人不多,大部分是老年人和没有上学的小孩,40岁以上的人中,女性大部分没上过学或才上到小学2、3年级,男性一般也就上到小学毕业。幸亏我们去寨子时赶上了傣族的关门节,不少青壮年都赶回寨子里去过节,要不能我们能进行调查的人就更少了(图19)。

 

我印象特深刻的就是一个傣族老妈妈,我问她什么问题都是笑呵呵得点头回答说“是嘛~”。例如我问她:“您平时生病了是自己去药店买药呢还是去医院呀?”她笑着露出不多的牙齿,点头回答说“是嘛~”。“您生病了是自己去药店买药吗?”她还是回答说“是嘛~”。“您生病了首选去医院吗?”她还是回答说“是嘛~”。弄得我哭笑不得呀。(图20)

 

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当地医院的老师和接待我们的老庚(当地称好朋友和招待自己的主人为老庚)都十分热情地帮助我们翻译,而且寨子里的乡亲们都特别淳朴,我们终于完成了调查任务。

 

我们还在当地有名的寺里对所有小和尚进行问卷调查(图21)。

 

当地有位著名的巫医,据说医术高超,附近的百姓都很信她,名声还远播到腾冲、勐腊等地,有许多人不远万里来找她看病。我们去寨子那天就吃住在她家(她就算是我们的老庚家了)。恰巧那天有位傣族妈妈来找她看病,我目睹了她治病的全过程。求医的人先要准备一个小竹筐摆上米谷和香(传统的竹筐图22;当时的竹筐图23),根据个人经济条件适当放些钱,恭恭敬敬地将此竹筐奉给巫医,巫医接过后根据情况了解病情和前因后果,进行一些仪式(图24)。因为仪式会持续比较久,又逢关门节,所以留了求医的老妈妈一起吃饭。当地风俗关门节家里人越多越好,说明主人平时喜结善缘。我粗粗估计了一下,仅中午在老庚家吃饭的就有20多人,同席的朋友告诉我,中午只是随便吃吃,下午还要宰牛,晚上才是正餐,晚上吃饭喝酒会一直持续到半夜,酒足饭饱之后也不用担心回家的问题,只要躺下一横,几十号人就可以齐刷刷躺在傣楼大通铺上休息睡觉了。席间我向同席的朋友还有求医的老妈妈了解一下情况。据说这位巫医以前也不会看病,2、3年前突然有一天就说自己会看病了,别人来求回去都说很灵验,于是名声就传播开了。因为会看病,所以她在当地地位相当高,人缘也很好。席后,她和婆婆按照习俗用淘米水洗头发(当地的傣族传统,据说用淘米水洗头发可以使头发又黑又长。但是我在她的卫生间看到了飘柔洗发水,原来现在傣族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洗发水的,用淘米水洗头发味大,不如洗发水好闻)。然后又开始择菜洗菜准备晚饭了。我趁机和她聊了聊,她不会普通话,我们语言基本上不通,但是还是能聊起来。我就问她:“听说您以前也不会看病,怎么就突然会了呢?”她冲我笑了笑,摆摆手并告诉我:“这个是不能说的!”然后指了指天上,意思好像是告诉我说这是天意,但是菩萨不让说的,说了就不好了。

 

在寨子里,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们和纯朴的傣民们的心灵还是相通的。还有一些傣民特别人群,有剥粽子给我们吃的(图25),有从树上打水果给我们吃的(图26),还有的非要拉我们在她家吃饭的。

 

而“迎奥运,万人签名”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火车上的时间也为了响应奥运而增加的,这个任务也是顺利的完成了。

 

这一行我们不仅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了傣医,还在基层和当地百姓近距离沟通,既了解他们的就医情况和他们对医疗现在的态度,也深入感受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此行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傣医院赠送了一套非常珍贵的傣医药书籍给我们学校图书馆——《档哈雅龙》(图27、28)。将来要是有人对傣医感兴趣的话,不用大老远赶到西南边陲在北京也可以查到有关资料了。

 
图1-雨中学习药用植物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队员聚精会神得学习傣药植物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3-热带植物专家教我们学习认识傣药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4-参观傣医院傣医药陈列馆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5-傣医药陈列馆-大家翻阅傣医书籍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6-跟随老傣医收集资料并整理资料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7-老傣医的看家宝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8-老傣医珍藏的称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9-傣医院实习-制作标本1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0-傣医院实习-制作标本2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1-傣医院实习-学习傣医药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2-参观傣药制药车间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3-参观傣药制作-药酒制作车间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4-参观傣药制药车间2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5-在病案室翻阅病案资料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6-调查就诊患者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7-调查傣医院医生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8-傣文报纸—西双版纳报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19-在寨子里调查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0-和傣族老妈妈一边拉家常一边做调查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1-傣寨调查-小和尚们正在认真填写健康状况调查表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2-传统的求医习俗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3—求医者送来的米和香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4-当地有名的巫医准备施医仪式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5-接受调查的傣家大哥剥粽子给我们吃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6-接受调查的傣家妈妈从树上打洋桃给我们吃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7-赠书合影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图28-赠书题词
西双版纳社会实践系列之三——社会实践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