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名家见解 |
五、《般若般罗密罗经》
全文注译:
原文:观自在菩萨
注释:
观自在:观是照看、查看的意思,自在,即自由自在,观自在就是自己观照自己的心很自在。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佛道的正智,萨埵是成就众生。菩萨就是觉悟有情之意,就是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原文: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注解:
原文:照见五藴皆空
注解:
五藴:藴是梵语“塞建陀”的汉译,是“积聚,不显露”的意思。五藴就是指色藴、受藴、识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是由地、水、火、风所构成,色分为内外二种。内色是人的眼、耳、鼻、身、舌、外色是人身外的种种总称。受是接纳、领受之意,包括苦、乐、舍三种。想就是想象之意,是指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做各种各样的想象。行是行为,造作之意,由意念而行动去做种种的善恶事情。识是了别之意,即用“识”去判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种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原随四种属于识别。
空:指因缘和合而生成的一切事物,但这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一切事物短暂的组合,最终都将是空的。
原文:度一切苦厄
注解:
度:救度,超度之意。
若:使人身心感到烦恼的一切都称之为苦。苦分为二苦、三苦、四苦、五苦都称为五苦、八苦、十苦等。
原文: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注解:
舍利子:佛陀的弟子之名。传说在释迦摩尼的弟子中他是最有智慧的。
色:是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内色分为眼、耳、鼻、舌、身。外色是色、香、味、触等人身外的种种总称。显色就是指各种颜色。形色是指友情众生身体的各种动作。表色是指物质的形状。另外色还有变坏、变碍、质碍的意思。
原文: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注解:
空相:就是诸法皆空的相状。因缘而生的一切事物,没有自性,这就是空的相状。
原文: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注解:
不生不灭:即常往的别名,也就是永生的别名。
不增不减:一切事物都是真空。真空即无增减,法无尽,佛亦无尽,就是说佛法二届五增减。
原文:是故空中无色
注解:
是故:这个原因,缘故的意思。
原文:无眼界
注解:
界:差别的意思,即事物之间有差别。界有本性之意,即事物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原文:无无明
注解:
无明:不明的道理之意,也就是愚痴的意思。
尽: 完结、结束之意。
原文:无苦 集 灭 道 无智亦无得 无所得故
注解:
智:指智慧,即深明事理。
原文:菩提萨埵
注解:
菩提萨埵:是梵语,又可简称“菩萨”,是指觉悟而有情的人,也就是上求佛果,下度众生的大圣人。
心:是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八个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
挂碍:牵挂阻碍之意。
原文:无挂碍故
注解:
颠倒:迷惑之意
涅磐:是梵文的音译,也有译作“泥恒”、“般涅磐”、“般泥恒”的,意思就是灭度、无为、圆寂等,这是佛教徒经过修行后达到的理想境界。经过长期刻苦的修道,就能解除去一切烦恼并具备一切“清净功德”。涅磐就是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最彻底的断灭。现在对僧人的逝世也称之为“涅磐”。
原文:三世诸佛
注释:
三世诸佛: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之为三世。凡是已生已灭之法叫作过去世,未来未起之法叫作未来世。在佛教成立时,释迦摩尼称做过去佛,在他之后成佛的都称做未来佛。三世诸佛是指出现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世的一切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的智名,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正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原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注解:
神咒:神秘的咒语,咒是梵语“陀罗尼”的汉译,是指佛,菩萨从禅定的所发出的秘密语言,咒有大咒、小咒、心咒三种,咒语最多的叫大咒、咒语不多的叫小咒、咒语很少的叫心咒。
大明咒:是指放大光明以破众生迷暗的咒语。
无等等咒:是指无与伦比的咒语。通过以上的注解我们可以明白“心经”原文的大意思想,现在我再用现代文字全译“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