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乘佛教
公元一世纪,在印度南部从大众部系统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大乘”意思是“大的运载物”,比喻可运载广大众生达到涅梁境界。大乘佛教把以往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
乘”。
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三个阶级。
(A)初期阶段
年代约为公元一世纪中叶至四世纪.这时期印度的统治王朝经历了两代:案达罗王朝和笈多王朝。这两个王朝崇奉婆罗门,并不热心于佛教,但也不排斥佛教。
大乖佛教初期阶段出现了许多阅明大乘思想的经典,最早出现的是般若类经典。这类经典理论色彩最浓,影响最大。数量也最多。唐玄奘的《大般若经》600卷。共收以“般若”命名的经典16种,其他虽不标名“般若”但其思想属于“般若”也不少。从佛经汉译史看,最早译出的是《道行般若》(《小品》)和《放光般若》、《大品》),而有的学者如吕澂则认为《金刚般若经》出现的更早。《金刚般若经》即是最早汉译而且在中国最流行的般若类经,此经份量小,只有三百颂,但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已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般若类经典仍以境行果来说明其内容。依然是讲如何解除苦恼证得佛道无上正等正觉。但经中充分阐述“性空幻有”的空观,对这个空观的认识和把握就是去除烦恼痛苦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基础。对境的认识是修行证果的前提和保证。境、行、果三者还是结合的。具体以《金刚经》来说也是如此,《金刚经》主要叙述沸和须菩提的对答,由须菩提问,佛回答如何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应依何原则安住,应用何法降服烦恼心等。佛和须菩提讨沦的共有二十七个主题。这二十七个主题就是阐说“性空幻有”的空理。一切万法(有为法),均是虚妄的,都非真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万法都是虚幻的幻觉。这一切万法,包括佛的说法,这是彻底的“空”。而现实万法之所以是虚幻的,则是由于万法皆由“缘起”,由“因缘所生”,都是由内外条件的具备而生.因此一切万法都没有本身固有“自性”,无自性就“空”。但虽是自性空,假有的现象仍是有的,这就是所谓“幻有”。由于万法都虚妄,包括佛所说法也非实有,也是假有,因此,对佛所说法,也不可以“言说”取,不可以“相”取,“实相”即是“非相”、“无相”,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因此,修行证道,达到“心清净”去除烦恼之法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心,”就是要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外界万尘万法的支配沾染,完全处于超脱物外的状态。这种修心之法实即是“无念”、“无相”之法。“无所住而生心”,才可达到“心清净”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也是般若类经典的解脱论。“般若”讲空理,也就是宣扬佛教智慧,“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在般若经中空观佛理内容分量很重,且是修行证果的理论基础,是求得解脱的理论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般若类经典强调智慧在修行证果在解脱中的决定和统帅作用。
大乘佛的初期阶段重要经典还有《宝积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维摩经》、《无量寿经》等。
《宝积经》,是继般若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内容较般若更丰富。最早的小本《宝积经》其基本理论仍出于般若,全经分十六门,其中阐述了戒律问题和定慧学,比较大小乘的优劣。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在一个方面大大发展了般若思想,即提出了中道正观说,超出了单纯的“空观”。“空观”对“实有”而言,“实有”非是,“空观”也不对,离去“空观”、“实有”二边,而提出“中道正观”,在部派佛学时期也偶尔谈到的“中道”,小本《宝积》加以扩充,这是小本宝积的重大发展。小本《宝积》讲“中道”详分为十三种正观。内容极详小本《宝积》对执有、执空的断见,又特别指出“有见”应破除,但“有见”即使大如须弥山也可破除,而一但着“空见”,就无可救药,《宝积经》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比般若空观进了一步。
与《宝积经》同时,《华严》类经典也是重要的大乘经典。《华严经》编集说经地点换七个,集会八次。中译本有六十卷、八十卷之多。华严经主要讲修菩萨行成佛的种种十法。华严对大乘佛学的贡献是扩大的成佛的范围,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推广到一切有情。这超过了部派佛学。部派佛学只承认现世有一个释迦牟尼佛,过去有六佛,未来有弥勒佛。佛出世有先后,不能同时有两个佛。这限制了众生成佛的可能,《华严经》则主张无量无边的国土有无量无边的佛,十方成佛,这样,就打破了限制,众生都可成佛。但对成佛的修道,认为并不容易,把成佛修行,分为六类十个层次。“十地”,仅是修行的初步。等于六十个法阶次的第一阶次“十住”。《华严》十地品,即阐述菩萨如何人地、住地、出地以及不断胜进问题。《华严经》对宇宙人生的本质,明确提出了“三界所有,唯是一心”之说,也是大乘佛学的重要思想。
初期大乘佛的学重要经典还有《法华经》。这是大乘佛教调和内部各派的经典。《法华经》以为小乘只是佛的权宜之说,非究竟之谈。《法华》宗旨即在“开权显实”,区别小乘而显
示大乘。小乘有如“化城”,是行进途中暂时休息之处,小乘即是方便假设的“化城”,而非为要达到的目的地。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地是菩萨乘、佛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二乘或三乘之说,其究竟是“唯一佛乘,”这就是“会三归一”。《法华经》一方面坚持般若空观思想,同时又主张众生有大生的“佛智”,这是众生都有佛性说。《法华经》的宗教氛也比《般若经》类浓厚。认为一旦修行成佛,就可以常住不灭。偶像崇拜,建寺造塔,布施供养都是成佛的途径。
《维摩诘经》也是初期大乘佛学的重要经典。维摩诘是一位在家“居士”,但精通佛理,辩才无碍,神通广大,其水平不亚于佛。他受到佛和佛弟子的赞扬。维摩诘有无限灵活的“善权方便”,他过着十足的贵族生活,但他的一切世俗行为,都是“善权方便”,动机都是为了救渡众生出离世间。维摩诘其人的被推崇,作为一外范例告诉世人,不论在家出家,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任何人都可成佛。而且佛国净土就在世间。这是大乘佛教世俗化,把世间和出世间统一起来,佛教积极人世的思潮的代表性的经典。这也是大乘佛教超越的小乘佛教的殊胜处。《维摩》也是在破斥小乘佛教的同时建立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维摩》的中心思想即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初期大乘佛学还有净土类经典也有很大影响。净土经典是大乘佛教为信众构建的理想王国。这类经典重要的有《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等。这类净土经弘杨西方极乐世界,宣扬众生只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类经典动人地宣杨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庄严殊胜,明显地反映了对此方“秽土”的厌恶和远离的心理。也是引导大众崇信佛教的法门。
初期阶段的大乘论师有龙树及其弟子提婆等。他们以论释《般若经》思想来建立自己的体系,创立了中观学派。重要的论著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倡性空缘起说、中道说,认为万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