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立新居士
胡立新居士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741
  • 关注人气: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立新居士谈佛教发展传播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文化艺术之融合(三)

(2007-11-01 15:04:01)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名家见解
 

2、苏部派佛教

    佛陀逝世百年以后,佛教教内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形成了许多部派,进人到部派佛教时期,总共约五百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时期的佛学可以称之为部派佛学。最初分裂的部派主要

是大众部和上座部两派,这是最根本的两部,以后大众部分为九部,上座部分为十一部,共二十部为枝末部派。二十派中,唯有上座部系的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的遗产最丰富,留下许

多部论典,大众部虽有本未九部,但论书少得几乎没有。分裂的原因是基于对佛教戒律和教义的不同理解。在境、行、果三方面主张各不相同。

    从境的理沦看,对万有的看法,大众部主张“现在有体,过去无体”,有部则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这是说,对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把万法的变易,放在过去、未来、现在三个位置看,大众部只承认当下的现在为实有,过去已成过去,未来尚未出现,过去和未来是由现在法所推定而有的名称。于现前一刹那,名为现在法,此乃是由于现在主观的存在。过去和未来的主观法,不能离开现在主观法而存在,所以称为“现在有体,过未无体”,此说又被称为“色法暂住”说,是以性空缘起观为基本,三世存在并无独立实在体,因现在法永远都在变成过去而至未来,只是暂住于现在。有部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则是认为现在的一刹那虽已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却是过去的继续,也是未来的源头,所以是“三世实有”的。一切事相均生灭于刹那的变化,前一刹那到后一刹那已不相同,一切事相无数法体,无不涉及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三世既是实有,其一一法体也必是恒有,这就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但这里所谓实有,并非常有,而是无常,必然也是无我。 

    从行、果理论看,也各有不同主张,主要表现在心性论上,所谓心性,指心的本性、本质,不是日常的分别及肉团心,对于心的本性,大众部倡“心净说”。即认为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这是说众生心的本性本净,但由于烦恼污染,使心不净而成凡夫。这是众生皆有佛性说的先行。大众部还提出心自缘说:“诸预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这是说那些预流者即小乘初果圣人,他们的心及心所缘法,能够了别其身心的本性。这与心净说是一致的。大众部还有“随眠”和“种子”说,随眠为烦恼的种子,种子是潜伏的因素。这一种子思想是以后大乘唯识说的渊源。有部则与大众部相反,认为心性本来不净,心不能自缘。从修道论看,佛教唯一最高目标是在求得众生的解脱,解脱之法便是修道。修道之学即是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三学相互为用是各派一致的见解。但对三学各派各有侧重。大众部重“慧”,有“慧为加行”之说。有部则重“禅定”。从果位论看,大众部的果位为三:阿罗汉、菩萨、佛,以佛陀为最高最后果位,有部则以罗汉为目的。主张“佛与二乘,解脱无异”。大众部主张菩萨超人间性,有部则认为菩萨是人间性的。对于佛陀,大众部说“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实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佛的肉身是无漏,全知全能。这是超人间的佛,有部则从人间立论,“非佛一言,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皆非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以佛身为有漏,威力亦有边际。  

    部派佛学是对佛学的发展,是从原始佛学到大乘佛学的过渡,其中大众部的思想就是大乘佛学的先驱。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咖行派(有宗)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