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立新居士谈佛教发展传播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文化艺术之融合(五)

(2007-11-01 15:12:34)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名家见解
 

   (B)中期阶段

    约世四世纪末到六世纪。基本经典有《涅槃经》、《胜鬘经》、《楞伽经》等。

   《涅槃经》的重要思想有两方面。一是指出了“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说。“常”指寿命无限;“乐”指幸福无忧;“我”指绝对自由;“净”指情操高清。这是针对人生的’‘苦、空、无常、不净”而提出的成佛后的理想境界。宣扬只要坚持修学大乘,就可达到这理想的涅槃胜境,这就纠正了小乘的悲观论。另一重要观点是宣说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众生悉有佛性”和“众生悉可成佛”,肯定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是大乘佛教解脱论的基础。

  《胜鬘经》是中期阶段大乘佛学又一重要经典。这部大乘佛经主要讲佛性,特别以“如来藏”为主题,全经结构分十四门,即有十四义。主张心以“清净”为本质,就是“自性清净心”。如来藏思想则是主张众生皆有如来藏,但为“无量烦恼藏所缠”,成为“非思量境界”,又强调“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是说生死烦恼是有为法,但如来藏常住不变,“如来藏”是生死烦恼之“所依”、“所持”,是建立生死烦恼和成就佛法的依据。这是“如来藏缘起说”。

    以《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为代表的唯识诸经是中期阶段大乘佛学的重要经典。唯识学成为大乘佛学最庞大的体系。在此时期出现的瑜伽学派就是以这些唯识学经典为基础的。唯识诸经建造了“心造诸法”系统理论,这是全部佛学中最庞大的体系。唯识诸经内容和结构各有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无境”是唯识学的基本思想。“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这是大乘空宗必然导出的结论,三界怎样由心造出,唯识学对此作了充分完满的阐说。唯识学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阿黎耶识,确立了阿黎耶识的存在和作用。唯识学在传统的六识基础上,添加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黎耶识。阿黎耶识意译藏识、宅识,随其指谓的功用不同,还有本识、显识、果报识、种子识等别名。“应知依止,立名阿黎耶识”,这是最概括的定义。“应知”,即佛教修习有应知的对象,泛指世界万法,“依止”是根据、依据之义。“应知依止”,意谓阿黎耶识是三界六道、凡圣众生及一切万物赖以产生和变化的最后根据,亦即人生和世界的本体。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和“阿赖耶”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如来藏自性清净,……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而阿赖耶识即“识藏”则是虚伪恶习所熏的结果,“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酿身,常生不断”这样看,两者是有差别的,如来藏即是真如、佛性,当是最后本体。但二者虽有区别,却义合而为一。《楞伽经》即合称为“如来藏识藏”;“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这就是把二者统一为一,即把如来藏识藏作为统一性的主体看待。如来藏为净心、真心、道心,阿赖耶即识藏为染心、俗心、人心,二心分而为二,但又合而为一。如来藏识藏也即是真如、佛性的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阿赖耶识的性质又体现在三相土。一是因相,即是一切万法得以产生的原因;二是果相,即是说它是无始以来诸种经验习惯即无始虚伪恶习所熏。这两者的结合即是“阿赖耶识”的“自相”。其中,果相作为经验积累的存在,又叫“习气”,这种习气被储存起来能够成为派生同类事物的原因时,叫“种子”。习气对生体的熏陶,名“熏习”。种子萌发事物叫“现行”。从八识的关系看,前七识熏习第八识,形成所谓 “种子”;第八种子识又作为现行支配前七识的活动。八识阿赖耶因为前七识的熏习而成,就被虚伪恶习污染而有染心不净。大乘修行就是通过禅定等清净法转换第八识中的污染成分,把污染的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阿赖耶,这叫“转依”,而要证得这种清净阿赖耶识则要靠“自内证”,通过禅观修行内证圣智。唯识诸经在境的理论上发展了大乘心性说,在行、果、方向也有较长足的发展。如对六度的论述,对依次修习四种禅定的论述,使禅观内证的禅定修习更为深人翔实。唯识诸经使大乘佛学在理论性、学术性方面得到极大的加强,从偏重于信仰和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转向偏重理沦的研究和哲学的说明,在全部佛学中唯识学派的佛学最富于思辩性,最富于理论学术价值。

    中期阶段的佛学论师主要有无著、世亲兄弟。他们奉弥勒为先师,创立了唯识学派,也称瑜珈行派,主要经论有《瑜珈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边论》、《摄大乘论》及《摄大乘论释》、《唯识三十颂》、《十地经沦》,这些经论详论阿赖耶识缘起,一切唯识所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