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印度佛教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原始佛教
约为公儿前五、六世纪。佛陀说教最初是口传,为便于记忆,采取渴颂的形式,后来结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佛陀人灭后不久,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弟子就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诵出后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和研究的论著,即经、律、论三藏。这次结集称为第一次结集。第一次结集的经典名“阿含”(即圣教的意思),“阿含部”的佛经就是初期的佛教经典。《阿含经》作为原始佛教的经典,主要内容是讲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架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学说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四谛说是对人生实相的概括。以苦谛为根本,“集”是苦集,“灭”是苦火,“道”是灭苦的方法。四谛说的苦谛一般概括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取八苦。生苦说人在母胎内就苦,如在地狱一般。出生时冷风触身有如刀刮。总之人住胎出胎都备受逼迫。老苦,人到老年,头白、齿落,肌肉松驰,五官失灵,老态龙钟,生活困难,痛苦相随。病苦,人一生多病,身病心病交相缠绕。死苦,人不愿死,但生命无常,死亡威胁着人,死亡是一种莫大痛苦。以上生老病死四种苦是人生不可避免必然要受的苦。怨憎会苦指人们不希望见到的想避开的人和事都偏偏出现和到来,人不爱的、憎恶的却偏偏冤家路窄,让人烦恼痛苦;爱别离苦指人喜爱的却偏偏分离,如父子、兄弟、朋友、恋人,愿欢乐相处,却偏偏父子东西,兄弟南北,让人悲伤痛苦;求不得苦,人们希望得到的不能得,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永远不能满足,于是人们永远陷人求不得的痛苦中;五取蕴苦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积集一起产生种种贪欲,五蕴就是生、老、病、死、怨恨会、爱别离、求不得七苦的汇合处,就是苦的大聚会。总之,苦谛认为人的生存就是苦,这个苦谛在佛教的学说中是最根本的基础。佛教的教旨就建立在此基础土,即解脱人生之苦就是佛教的目的。所以,所谓戒定慧三学、八正道说、三法印说、十二因缘从实质看都是相通的,都是最终求得达到痛苦的彻底解脱。四谛说的灭谛是灭苦,道谛就是八正道,就是灭苦的八种正道正法。由持受戒律到禅定到证得佛慧的三学也是说的如何通过修行证得无上止等正觉,得到最终解脱。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架寂静,最终也是让人领悟人生苦空尤常最后证人涅梁境界,得到解脱,概而言之,佛教认为人有八万四千种苦恼,从而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种苦恼。所以,佛教的所有修持法门概而言之都是脱离苦恼的法门,解脱人生痛苦的法门。这是原始佛学的基本学说,也是所有佛学的中心内容。佛学总体来说就是人生解脱学,而不是纯粹的抽象理论哲学。佛教对世界本体的看法,佛教的认识论都是作为佛教修行理论的基础而提出的。纯哲学的内容只是佛教戒定慧三学中一部分内容。在三学中,只有慧学探索人生乃至宇宙真实本质,从世界观的角度来阐述佛教教义。佛教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境即所观的对象,认识的对象。行即修行。果是修行的果。境是佛教对世界的认识,行和果是佛教的实践活动,纯佛教哲学主要表现在对境的本质的认识上。由此可见,哲学内容只是佛学中一部分。这一部分是佛教教义教理的思想基础部分,是夹杂在佛教经典中的部分内容。佛教经典的主要内容大多都是讲如何修持佛法的,讲如何克制无名烦恼追求最后证得佛道的。所以,佛教经典,是不能把它们作为纯哲学看待的。但佛学中对世界宇宙本体的认识学说又是对世界宇宙实相的真实深刻的认识和总结,具有极高的价值。佛学不等于哲学,但佛学中包含哲理,井以哲理为理论基础,从这一意义上看,佛学又有哲学,而且是高深的哲学。这一点,在原始佛学中就有明显的表现。到大乘佛学就更为突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