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湛斌:《守望教育》读书摘记

(2011-01-19 18:07:06)
标签:

刘铁芳

宋体

守望教育

教育叙事

教育

分类: 好文共赏

时间:2010/10/25 13:43:41 点击:2612

    《守望教育》是 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刘教授饱含着对教育的幽思人文的关怀用细腻的文笔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正如他所写的那样:“正是凭着对人的自由发展的渴望,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抱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读书摘记:

    1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

    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它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态势让人首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能像平凡人普通人那样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高人”,更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

    3 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的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与朴实,多一点清醒与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4 现代教育在提高科学品格和效率的同时,失却的是那种抚慰个体独特的其实原本孱弱的生命织体的温情。

    5 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

    6 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不断回溯观照发现我们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教育生活路径的过程。教育叙事成为我们改变日常教育生活的单调与平庸的重要方式。

    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是读书的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

    8 短期的支教,对于支教者而言,并不会构成很大损失,还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份乡土经验。但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则可能成为一段有意义的经历,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生活资源,凭借与外来教师短暂的相遇,打开他们通向外面世界的另一扇门扉,甚至可能成为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9 一种现代性的学校管理制度应该以激励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

    10 追求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是每个人的不可让步的权利。永远保持教育理想“缺席的权利”。给现实中的每一个个体永远地留下想象与探寻的空间,保持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好教育”的理想――“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11 教育在任何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对教育中个的生命个体必要的敬畏,那种动辄以理想-规范-高效的姿态来灌输改造教训个体,以及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都可能成为个体生命中无法抹平的伤害。

    12 我们的教育其实首先不是如何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可能地保护儿童已有的创造性。

    13 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应该是具有双向性,双向的努力都不可或缺。警惕教育理论技术化。

    14 在这个“人”的世界中,没有神,也没有兽。那么让我们大家同在这个世界中,好好地做“一个人”,让我们每个人不仅把自己当“一个人”,也把他人当“一个人”,让我们每个心中时刻有“人”。

    15 康德所说:人是目的。每个人都不是他人的手段,一个人的存在以实现自身为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的权威喜好或者逞能。小心呵护每个人做人的尊严,这是不是一切教育成功的秘密,或者说教育为之教育而不是教训之可能的底线?

    16 爱的教育必须是心灵的教育,是敞亮个体内心世界的教育,亲子之间的爱要切切实实地转化为子女内心的希望。……没有真实的爱的交流,就没有充实和谐高贵的教育。

    17 任何教育中的个体都同时面临着两个世界:知识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

    18 生命表达的丰富性依赖于儿童与周遭丰富多样的世界的丰富的交往,恰恰因为这个世界是不纯的世界,儿童才可能从中感受到意义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教育的意义才可能是多样的完整的。如果把孩子“受教育的世界”弄得整整齐齐纯而又纯标准规范的时候……非人的教育。

    19 知识激励人脑,“趣味”感动人心。

    20 给孩子们,美丽动人的美德故事,并不仅是讲给孩子们听,而且首先就是讲给我们成人自身听。讲述,或者倾听优美的美德故事,是一件多么崇高的工作!

    21 以理性来锻造人格,以不灭的理想与希望之光来润泽人生,以人世间平凡而深沉的爱恋来启导个体人心。

    22 17世纪的孟德斯鸠如是说:我可以反对他人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他人说话的权利。

    23 换言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甚至是一个英雄般的举动,并不一定是出于社会高尚伦理的教化,而更多地就是来自自身生活经验中所蕴涵的习俗传统甚至潜移默化地浸染而成的一种人性之自然。

    24 道德教育惟有立足日常生活,才能超越日常生活。

 

 

                           ——湛彬

                           (编辑:田锐)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39628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