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4已有 34 次阅读 2011-01-12 15:54
|
[
作者:丁湘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点击数:253 更新时间:2010-10-13 文章录入:admin ] |
http://www.hnshx.com/UploadFiles/20101013865628.jpg
作者:刘铁芳
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版次:2008-4-1
字数:144千
页数:205页
定价:¥23.00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在两个方面展示乡村教育的深层意蕴:一是在乡村教育自身的视域中揭示乡村教育的人文意蕴,突显乡村教育何以呵护乡村少年完整的生命成长;二是置于现代教育的整体背景之中,审视乡村教育在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位序,探索乡村教育之于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文意义。
专家推荐 陈文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铁芳教授的新著《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一书,从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这一向度,将给我们在分析思考以上诸多问题时带来多重启示。
该书虽名为“学术”,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那种令人畏而远之的学术论著,这一点从“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这个诗意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但在同时,作者在写作的遣词造句上又是十分严谨的。可以说,该书是作者在把握了学术之精神品性的情况下,与读者进行的一种形式上非学术性的亲切对话。
纵观全书的内容架构,我们会发现,这个由文字构架成的理念城邦脉络清晰,十多个“机构”都能各司其职,同时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何以超越”是整个理念城邦的起点,在此作者提出作为乡村教育“他者”的我们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关注乡村”这种“关注”本身就已经成为了问题,那么,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何以超越呢?既然乡村社会的边缘化和乡村文化的虚化渐渐引发了乡村文化的解体,并导致了乡村少年精神的荒漠化,那么,乡村真的就此终结了吗?乡村教育是否可能作为文化荒漠之中的绿洲?对此,作者虽然自感个人力量微薄,却依然满怀希望,故在面对着这些问题时,作者又进一步引导我们去了解“谈论乡村教育的意义”,去“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而寻求“乡村教育重建如何可能”,并给我们提供了重建乡村教育的多种可能路径。
精彩导读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复归,乃是对自我存在本真的一种复归。在这个意义上,陶渊明“归去来”的呼告,难道不是说给今天置身现代性境遇中的我们听的?当然,这样说并非指涉我们可以全然从现代化的想象中脱身而回归田园之地,而是指涉,怎样在现代化的愿景之中重建我们对乡村社会的想象,使乡村社会以在场的姿态进入现代化的整体结构之中,提升乡村社会在现代化想象中的位序。同样,我们也需要在现代教育的期待中重建我们对于乡村教育的想象,提升乡村教育在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位序,让乡村教育以在场的姿态进入到当下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整体追求框架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教育的事情才真正成了“我们的世界”的事情,而不是作为弱势的“他们的世界”的事情。
乡村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乡土价值的激活与重建,而乡村教育问题的中心,甚至也可以说乡村社会发展的中心,则是乡村少年的健全发展与乡村社会健全生活方式的引导与培育。有了健全的孩子就有了健全的未来,相反,没有了健全的乡村少年的发展,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乃是一种“无后”的发展,是一种极其短视的、缺少生命支撑的、没有灵魂的发展。就当前而言,乡村少年健全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由乡村社会整体人文生态的失序而导致的精神缺失与整体人格发展以及生命姿态的不健全,这个问题实际上比物质的贫困更严重。
作者简介
刘铁芳,1969年生,湖南桃江人,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985”创新平台教育哲学方向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著有《生命与教化》、《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重申知识即美德》、《守望教育》、《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等,主编《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新教育的精神一重温逝去的教育传统》,主持《教育人文辑刊》系列。
目录
引言 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起点与路径 /1
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何以超越 /16
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 /33
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 /48
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 /65
乡村教育重建如何可能 /88
徜徉在乡村自然与乡土人文之间
—一位乡村少年成长史的现象学解读 /105
生命自然善好的守护:《草房子》的教育哲学意蕴 /126
春晖中学:现代教育的田园牧歌 /142
鲁迅和沈从文:乡土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精神脉象 /161
乡村社会的文化想象
/183
乡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序 /198
后记:乡村教育、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人文(节选)
2007年初,共青团长沙市委的一位朋友在湖南省图书馆组织“青枫论坛”,邀请我做一次乡村教育专题演讲,并在之前组织到宁乡县蓝天坪乡进行实地考察。在那里,有幸看到了蓝天坪小学的夏雪柳老师指导的学生作文,从那里,我获得了很多乡村教育发展的启示,也从夏老师他们的努力中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从这里开始,我是在慢慢把对乡村教育放在整个现代教育中,放在于每个人的精神关涉之中去思考。
我的乡村教育人文思考路径,在这里,才逐步清晰地显现出来:由乡村教育而乡村文化,到乡村教育人文生态的整体关注;由关注乡村少年的健全发展到关注作为现代人精神资源的乡村自然与乡土人文;由乡村教育何以走向现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何以重新体现乡村教育在其中的位序。
本书的思路基本就遵循着上面的思考路径,“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在一般性地揭示乡村教育问题的同时,显现一和乡村视角的乡村教育关注视角;“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重在从负面展示当下乡村教育的文化危机与乡村少年的精神困境;“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则是确立乡构教育问题的现实起点,牢牢把握乡村少年健全发展这一中心应题;“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重建如何可能”更多地是从正面展现在破碎的乡村文化背景中乡村教育重建的希望与可能;“徜徉在乡村自然与乡土人文之间——一位乡村少年成长史的现象学解读”是以自己为个案,解读乡村少年重建的内在基础,同时也展现乡土作为乡村教育重建中的价值起点与逻辑起点的可能性;“生命自然善好的守护:
《草房子》的教育哲学意蕴”则是以电影《草房子》为切入点,揭示乡村教育的内在价值以及置身现代化之中乡村教育精神的处境与重建的意义;“春晖中学:现代教育的田园牧歌”是以二三十年代的春晖中学作为典范,探询乡村教育进入现代教育秩序的可能性;“鲁迅和沈从文:乡土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精神脉象”是重新回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现场,寻找那个时代面对乡土中国的内在转型知识人做出的不同回应,以及历史的最终选择,
由此而提出当下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精神缺失与应有路向,并试图阐明乡村教育发展的内在精神基础;“乡村社会的文化想象”主要以海子的诗歌为切入点,探询重新激活乡土与乡村社会的文化想象在现时代的可能性;“乡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序”则是从卢梭出发,进一步揭示乡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合法性。引言虽然放在前面,却是写在后面,可以说是我的整个乡村教育人文思考的小结。
我深知,自己的乡村教育人文研究是粗浅的,应该只是一个开始。而且,本书的写作虽名为“学术”,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思想与精神历险的表达。我在这里也只是提供基本的思路,表达我对乡村教育的生命期待,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人走近乡村教育,更重要的是,走进乡村教育,在那里,寻找乡村教育发展的根基,同时也为现代教育寻找内在的精神资源。之所以不惧愚孥,正是为了抛砖而引玉。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