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更好的教育--读《爱弥尔》

(2007-10-12 17:58:41)
标签:

教育杂谈

    卢梭在《爱弥尔》中用一种浪漫的笔调通过对一个假想的对象爱弥尔进行系统的教育过程,批判了封建教育。提倡遵循自然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有发展的“自然教育”。卢梭把教育的来源划分为三个方面: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其中,“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协调一致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在这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必须要与我们无法控制的“自然的教育”配合起来,也就是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培养自然人,使其天性得到充分发展,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教育。
    为了按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和特点进行,卢梭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黑格尔说精神的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由此,我们可以说人的本质是精神,而精神是自由的,因此,自由是人的本质。
   自由是人的追求,而文明社会即政治社会是限制人的自由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建立在自然与文明对立的基础上的。正是有了对立,他才提出了他的教育观点:“自然状态的教育”。自然,首先是自然界的自然,二是自然历史的自然,三是心理的自然。那么这里第三个自然便是卢梭的思想核心,心理的自然指的是人性中的基本趣味的倾向,这些基本的趣味倾向得到充分发展的状态就是所谓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的教育才能使儿童充分地表现他所固有的天性。
   而一个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又出现了,处在文明社会的人,既不能回到自然状态,但是又无法抛弃现有社会进步,在这种前提下,怎样才能在现实的社会中来进行教育呢?怎样才能达到自然人的目标呢?显然,自然状态的教育我们是无法真正地实现的。回过头我们可以看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这个观点是暧昧而又矛盾。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卢梭提出了他的一套教育的方法。他让爱弥尔回到乡村,那里更接近自然状态的美好。在幼儿和儿童期,开展的是纯粹的天性教育,要求按照自然的秩序对他进行教育,千万不要让孩子感受到有人隶属于他,只让他接触物。到少年阶段慢慢地接触政府和法律的观念。进入青年阶段的爱弥尔,带着自然教育之后获得的自我判断的原则:正义和道德,开始步入社会并成为一个真正公民。他认为 只要人不受社会的控制,就会成为社会的一员而仍然保持其本性。
    卢梭说:“虽然我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的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他成为一个野蛮的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我的目的是:只要他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想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现在的教育者从儿童来为儿童多考虑一点,教育才不至于成为人性的桎梏,儿童才能真正地成人、成才。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浪漫的,也许由于现实的因素不能真正实现,但是,我们可以接近它,接近更好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