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爸干妈与湿爸湿妈
与朋友聊天,说起“干爸”“干妈”。
我问:为什么在爸与妈前加一个“干”字?与之相对应,谁是“湿爸”“湿妈”?
朋友们面面相觑,笑话我奇思异想。
前一个问题,是我在少年时问过父母的。当时他们看着我,没说话,然后母亲瞪了我一眼:瞎想想!渐渐长大后,去干爸干妈家做客时,我仍然会想到这个问题,只是缺少追根问底的钻研精神,搁下了,一直疑问至今。
后一个问题,是在谈论“干爸干妈”话题时,突然从我脑子里冒出来的新问题。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我拜了干爸、干妈。年幼时,每年春节跟着母亲去干爸干妈家做客人;长大成家后,每年春节我去拜访干爸、干妈。见面时,我用海盐土话叫一声“寄爸”、“寄娘”。干爸、干妈就微笑着请我坐,热情地招待我。
“干爸”、“干妈”,是南方人的称呼,北方人称“干爹”、“干妈”。海盐人用土话又叫作“寄爸”、“寄娘”。只有拜了干亲后,才会有“寄爸”、“寄娘”。海盐人将拜干亲称为“过寄”。
我问过母亲:为什么要给我过寄个“寄爸”、“寄娘”?母亲说:别人家孩子都有“寄爸”、“寄娘”,不让你落单,就给你也过寄一个。
在乡下,当年大多数人家的孩子过寄了“寄爸”、“寄娘”。如此风俗的形成,除了有跟风与攀比因素外,还与一份担忧有关。以前没什么医疗条件,农家生子夭折的情况常有发生。就算生下了,也是疾病难挡,娇贵难养。父母们怕自己命中无子,就借“拜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
如此拜干亲,实属无奈之举。
“拜干亲”的习俗,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礼仪礼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小时候,村里有伙伴拜了干亲,我们会去打听吃到了啥好东西、有没有红包、干爸干妈是否给了新衣服。我们对父母们操持的繁杂的礼仪并不关心。父母们看着我们垂涎欲滴的样子,便凶上一句:只知道吃吃吃,不晓得长大了要还的。
经常听大人们说:“寄爸亲,料子【注】亲,浇一浇,兴一兴……”当时不懂这句民谣的意思。长大了才知道,干亲,需要礼尚往来才热络,一头热一头冷,或者两头都冷,是维持不长久的。不像与自己亲爸亲妈,打了骂了,事后还是亲近如初。
为什么称过寄来的爸妈为“干爸”、“干妈”?与之相对应,亲生的父母是否就是“湿爸”、“湿妈”?
新老两个问题纠缠着我。这一次,我得弄清楚了。
查阅资料。解释一:中国传统中,常用“舔犊之情”,“母爱润泽生命”等词句来形容亲生父母爱子女,“含水量”比较大。相对于非亲生的父母,就是“干”的了。解释二:水是生命之源——亲生父母是给予子女生命的人,自然是“湿”的;而后来认的父母(干爸干妈)没有给予生命,与干儿子、干女儿没有血缘关系,不能称之为“源”,因此就用“干”了。
原来,湿爸、湿妈就在身边。好好珍惜。
注:料子,海盐土话音,指一种用于舀粪浇菜的工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