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里•城里

(2011-09-11 10:06: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

    近来,我潜心编排一本题为《乡里》的自选书。选取八十余篇乡村题材的文章结集付印,对玩博五年进行一次梳理、小结。现将《乡里》后记贴于此。

 

乡里•城里
(后记)

 

    乡里,相对于城里而言。
    1996年2月,我有幸到**电视台工作,不久又全家搬迁至县城,过上了“城里人”生活。
    可我离不开乡里。
    乡里,留下了我的青春年华,留下了我最有活力的梦。
    那些留在乡里的梦在我去了城里后,经常来找我,缠着我,使劲向我使眼色,与我说话,还手舞足蹈地催我将它们描画出来。我实在拗不过它们,于是斗胆搬弄有限的文字积累,将它们一个个涂抹出来。
    涂抹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我闻到了乡亲们身上的汗味,看见他们戴着草帽匆匆走过,他们肩扛锄头手握镰刀,那些铁器被泥土摩擦得闪闪发亮,他们说话时嗓音粗犷,爽朗得无遮无拦,他们端起杯子喝茶的姿态就像往庄稼上浇水,他们甚至在愤怒时会骂出很多花样的脏话……
    这就是那块我熟悉的土地上的熟悉的人们,他们是我的乡亲。
    我一只脚踏在城里,另一只脚踩在乡里。
    乡里对我有太多诱惑,那里有我一生中最值钱的36年,有我的喜悦与尴尬,还有我写不完的故事宝藏。
    工作、生活在城里,可我一直是乡里人。与人说事,我脱口说一句乡村俗话、俚语,这些土得掉渣却深奥得闪耀智慧光芒的“大白话”,令许多城里人三思,使城里人重新认识乡里人。当我愤怒的时候,我也会骂人。我觉得在有理讲不清的乱世乱象面前,骂人是很好的武器,可以畅快淋漓地表达嫉恶如仇,在某种情况下的骂人貌似“不文明”,其实是对文明最真切的呼唤和最真诚的弘扬。
    我人虽在城里,心却从没离开乡里。
    近五年来,我将笔和键盘当做了撬土的铁镐,去乡里开掘矿藏。我的思想在我稍有闲暇时便跑到乡里,与乡亲交谈,喝他们家里的茶水,听他们说喜怒哀乐。去乡里淘到了好多宝贝,我努力将宝贝变成了文字。检索我近年所写近500篇新作,大部分是乡里题材,本书初选了其中的120篇,终因容量有限最后只收录了84篇。丢弃自己的“宝贝”真的手软,可我只能忍痛割爱。
    我清楚,我割舍不下的,是那份乡里情结。
    过着城里生活,回眸乡里,对乡里和乡里人便会有跨越式的认识。
    其实大部分“城里人”,都是从乡里来的人,就算换上再新潮的名牌服装,将一口半洋半土的国语喊得再响亮,甚至满口“yes”、“no”,都无法抹掉与乡里的渊源。乡里,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我们曾经喝着乡里的水长大,如今我们依然吃着乡里人种的粮食过日子,乡里对于城里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但我们经常忽视了它。随着城市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迅猛发展,城乡壁垒必将打破,有更多的乡里人将变成城里人。不管变到哪一步,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能忘记乡里人,应该亲近乡里、善待乡里人。
    《乡里》一书,是我乡里情结的一次释放,也是我送给乡里人以及所有善待乡里人的朋友们的一份祝愿。
    在此真诚感谢徐惠庆、钱平英、吕家祥三位文友写下才华洋溢并热情鼓励的序言;感谢文友蓝色泡沫对书稿编排提出建设性意见…… 我为你们怀有一颗善待乡里人的友爱之心而怦然心动、感激不尽!


                                                            记于2011年8月28日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