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捐款

(2010-12-12 21:38:27)
标签:

杂谈

分类: 观点

 

捐款

 

    看见三位大妈沿街走着,从一家店里出来,走进另一家店里,很快又出来。其中一位大妈抱着一只红色的募捐箱子,上面写着“XX慈善总会”几个字,有条缝开得蛮大,可以一下塞进万元一叠钞票。
    我不知道大妈抱的箱子里已经塞进了多少票子,从她们的脸色看,似乎不太顺利,好像遇到了啥挫折,估计遇上了“难弄”的店主,不仅不肯捐,还说了啥难听话,影响到了大妈的情绪。依我的经验判断,那个“难弄”的店主说的话再难听,矛头指向不会是三位可怜兮兮地沿街走的大妈,所以大妈心情再不好也是暂时的,因为她们一定很拎得清:自己只是被人当了出气筒而已。
    想起来了,慈善捐款活动又开始了,三位大妈一定是在帮慈善总会积攒善款,这是慈善募捐的一种方式。善款是办善事用的,所以有点能力的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无论多少,应往那条蛮大的缝里塞一点进去才是。
    晚饭时妻子说,今天有人来募捐了,是慈善总会派来的。我问你捐了多少?她说没捐。没捐啊,应该不论多少捐一点的,行善积德啊。妻子说,别人大多没捐啊。我问为什么大多不肯捐啊?妻子说,他们担心捐出去的钱被吃光了。
    怎么老是想到“被吃光了”?这小小百姓的眼睛就是小,老是盯着最不起眼的公款吃喝问题,现在连慈善款也与公款吃喝问题扯一起了。
    也难怪,百姓捐了钱,要是不知道这钱用掉了多少、用哪去了,疑问也就难免了。据央视报道,我国慈善募捐款的透明度不到百分之三十,也就是说,公众捐款募得的善款,其用途、数额、去向是基本上不公开的,只有内部几个有权掌管的人才清楚,捐款人是不得而知的。
    百姓带着疑问的心态,钱再多也不愿意塞进那条宽大的缝了。他们带着疑问边走边看,当路过宾馆饭店时,看见成群的腆着大肚子的人们一拨拨地进出,老远闻见了从他们嘴巴里鼻孔时喷出来的酒气,酒气里有许多连闻都没闻到过的味道,百姓们就想当然地推理了,甚至开始编故事了。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比当地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大多了,而且是可持续传播,因为故事不象新闻要讲究时效性,故事可以反复地讲。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情节,比方说某人家里也有吃公款的,她对别人说老公昨晚喝得烂醉,一个人喝了3瓶红酒,价钱贵来吓人哎。听的人问多少钱一瓶啊?她说要三百多一瓶啦。听的人瞪大了眼睛惊叹:哇噻,一个人要喝掉一千哩,谁请得起啊?她说,都是吃公家的嘛。噢……
    听的人散开了,然后就有了许多个故事版本在街坊流传,其中几个稍精彩一点的版本被吸收到了原来的那个故事里,故事情节就有了发展,越发精彩了,然后这个故事继续流传、充实……
    都说“无风不起浪”,这话我信。还有句话说“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我也信。你看看那位说三百一瓶红酒的夫人,怪她多嘴,说漏了,引得街坊瞎想瞎说。也不怪她,因为本来不存在“漏”的问题,很平常的事情嘛,无需保密,何来之“漏”啊?还是得怪那些小小百姓们的“针尖心”、“乌鸦嘴”。
    我是对慈善款信任的,我相信在所有公家的款项中,这笔款子应是弄得最清楚的。毕竟是众人捐拢来的钱,再糊涂,也得摸几把良心的。同时我也相信,百姓们编的故事虽有些情节被夸大了,但基本情节还是真实的,因为我也偶尔跟着别人往公家身上咬几口,也喝过一二百甚至三四百甚至更贵的酒。这事确实太平常了,平常到我们都不想议论了,不好意思再说了,再说此等小事会掉自己身份。
    上头的文件发下来了,单位已经印好了捐款的表格,只等领导说开始吧。捐款都是自愿的,但单位统一捐款一般都会参加,难得有敢做“出头橼子”的人借“自愿”名头拒绝捐钱,绝大多数人老实本分得很,一捐了事,心里怎么想,谁知道啊。
    我已经准备好了那点小钱,就等着瞄准那条粗大的缝往里塞了。我不会象我妻子他们那样拒绝捐款,我是吃公家饭的,场面上的事得弄得有点边际,何况我一向“安分守已”,所以不必担心我。

 

http://club.cnjxol.com/attachments/2010/12/169620_201012122117171s81c.thumb.jpg

 

 

http://club.cnjxol.com/attachments/2010/12/169620_201012122117111LL5A.thumb.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书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