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的牵挂

(2009-04-04 10:43:37)
标签:

嘉兴日报

江南周末

杂谈

分类: 见闻

 

“周末”的牵挂

 ——我与嘉报“江南周末”的故事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中午,我从新华书店买回两本余秋雨的散文集,回到办公室随手取了一份报纸,将书整齐地包裹好,待傍晚下班带回家。 

    晚饭后,我摊开报纸取出书,妻子在一旁说:“呀,这么大数字,象一张特大的百元钞票啊!”我也看清楚了,这是一份2007年4月13日《嘉兴日报》“江南周末”100期纪念版报纸,红色的“100”横着印在封面上,字迹大到盖住了整个版面,非常抢眼,100数字下面叠着以往各期的“江南周末”报纸图片,琳琅满目的感觉。

    自从恋上了网络,我就很少读报纸了,但手头的这份报纸给了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我放下书本翻阅报纸。我看到了关于“江南周末”100期的采编感言,有我熟悉并敬佩的记者编辑撰写的文章;还有读者对报纸的评价与期待、“周末版”对追踪过的几个重大新闻事件的解读等等,内容丰富而精彩。在疏远了报纸多时后,这份嘉兴日报在我眼前闪亮,我记住了这个专刊的名字:江南周末。 

    我从此又恢复了浏览报纸的习惯,每到周五就去找“江南周末”,基本上每期必读,一直至今。开始是拿报纸阅读,后来在电脑上浏览电子版,还在自己的博客首页上对《嘉兴日报》电子版做了友情链接。 

    我关注“江南周末”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江南周末”的栏目定位、文章质量、版面风格,与我的阅读喜好相配。其次是与我的职业有关。电视新闻声像合一、直观快捷、一闪而过的特点,让长期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我变得浮躁与粗糙,我感觉到自己摆弄文字的功夫越来越浅了。不象报纸的记者编辑,受着“白纸黑字”下众目睽睽的监督,文章构思缜密、行文严谨、叙述细腻生动,连标点符号也摆放得有板有眼。经常阅读《嘉兴日报》“江南周末”,让我多了取长补短的机会。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我从一个读者,慢慢变成了业余作者。离开电视新闻一线岗位后,终于有心思写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将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发给“江南周末”南湖版。每到周五我就打开《嘉兴日报》电子版,搜索“江南周末”南湖版,看编辑是否选上了我的文章,如果自己的大名幸运地挂在那了,不由产生满足后的快感;如果没有自己的文章,就静下心来认真拜读各位文友的佳作。

    今年2月8日,我与几位同学相约去嘉善丁栅镇北港村看望一位嫁在那里的老同学。中午聚餐时我问老同学:这里是否有座叫“耳顺桥”的古桥?老同学点头说就在村子东侧。我问为啥叫“耳顺桥”?,老同学摇头。我开始卖弄:“从前你们北港村里有一户姓许人家,主人名庆远,是个‘太学生’,他一生乐善好施,立志要在北港河上建一座桥,方便北港两岸的村民。可是,建一座桥需要大量的资金,谈何容易!他立定志向,节衣缩食,筹集资金,为了实现心愿一年又一年坚持不懈地奋斗着。这位许庆远一直到了六十岁时候才实现了心愿,六十耳顺,所以将桥取名耳顺桥……”

    一帮同学很感兴趣,说下午要去看看这座古桥,我就继续炫耀:“耳顺桥在光绪二十八年时倒塌了。后来许家的后代许廷铨募集到足够的修桥资金,在光绪三十二年把桥修好了,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重建后的桥。”我还给几位同学出了两个问题:知道为啥要将桥上的石板铺成“活络”的吗?为啥桥栏石要做成上圆下方?我说要是谁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就将一大碗酒干了,结果我没喝成这碗酒。几位同学赞叹我知识面广泛,我表面谦虚心中暗喜着。我得感谢“江南周末”,因为我在几天前读到了“江南周末”人文地理版面上那篇介绍丁栅镇的文章,才知道了这个耳顺古桥来历的故事。 

    “江南周末”对于我,不仅可以偶尔满足一下发表的欲望,欣赏到文友们的美文;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江南周末”刊登的大多是嘉兴本乡本土的的内容,在那里可以了解到嘉兴各地的风土、风物、风情、风俗、人物,让我这个嘉兴本地人倍感亲切、其乐无穷。 

    快乐度周末。因为“江南周末”,让我多了一份快乐的牵挂……           

                                                         

                                                 2009.4.3 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