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家》影评|强大国之梦助小家之迁——电影《安家》观后
标签:
电影安家易地记沈洋 |
《左传·僖公十四年》中有这样一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电影《何以为家》中,赞恩曾抱怨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破国家!”在他幼小懵懂的心里,已然懂得战乱让生活变得积贫积弱。唇亡齿寒,国家动荡不安,小家则无法得到保护,人民只能流离失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中国脱贫攻坚的背景下,云南省昭通市累马寨村民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电影《安家》中向我们娓娓道来。影片真实地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社会迈入小康之际的生活场景,有血有肉,温暖动人,呈现诸多亮点。
一、好故事源于好小说
电影《安家》改编自沈洋的中篇小说《易地记》,小说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电影赓续了这一来自生活的血脉。
贫穷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顽疾,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孙中山“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都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势必摆脱贫困,共同致富的夙愿。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中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里程碑事件无疑是书写主流题材文学艺术作品的催化剂,因此《一步千年》、《你是我的一束光》、《安家》等一系列展显云南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影视作品面世,云南本土电影产业欣欣向荣,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期。
有水才有源,电影的源头,便是原著,便是剧本。电影《安家》中,沈洋既是原著作者,又是电影的编剧之一,他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因而呈现在观众眼里的形象,便显得立体而形象。该剧故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在原著《易地记》中,首先,人物语言各具特色,精彩绝伦,方言的使用流露出浓郁的云南地方特色。比如:开篇就有好逸恶劳李有光时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子”——“为了城头人住上新房子,自己整成龟儿子,没有哪一级政府管老子。”诉说出了底层老百姓的内心诉求与真实情感,极具现实意味,令人深思。其次,淋漓尽致揭露出了贫困山区部分村民生性贪婪的丑恶嘴脸,最突出的便是累马寨的首富祖拱嘴,祖拱嘴吹嘘自己在城里做生意,拥有上千万的资产,回村时,脖戴小指粗的金项链,手戴两枚硕大的金戒指,还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在后开着豪车,对其展开疯狂的追求,这一幕成功打造出一个“暴发富”的形象,让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投来羡慕的眼光。然而这一切不过是祖拱嘴为舆论制造的噱头,当他得知累马寨在易地搬迁时,政府会给予相应的搬迁补贴,于是以带领全村共同致富之名火速回村,为了获取更多的搬迁款,早将村里地下有金矿的故事编纂得有板有眼,并游说同村村民李有光,对此事大肆宣扬,纷纷劝告村民们不要轻易搬迁,需拿够了钱才行。如此阻碍政府工作,损害人民群众整体利益,酣畅淋漓的揭示出了金钱诱惑下企图不劳而获的丑陋人性,发人深省。然而,祖拱嘴佩戴的首饰不过是铜制的假冒品,追求者也是租来帮他壮大声势的,更令人憎恶的是,租来违法豪车充场面,漠视法律法规,走上违法犯罪的边缘,其虚假伪善的做派表露无遗。正是因为有诸如祖拱嘴、李有光这样坐享其成、贪得无厌的村民,累马寨的脱贫工作才困难重重、障碍无数,这也揭示出为何前两任驻村干部都无法顺利开展群众工作的原因,同时也为新一任扶贫干部赵卫国开展工作的艰难性埋下伏笔。最后,作者对于累马寨自然地理风光的书写更是一大亮点,秀丽的自然风光令人向往,让人赞叹。出色的原著犹如一片沃土,为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场景布局等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生长发育空间。
二、好典型来自真实生活
在电影《安家》中,导演着重刻画驻村干部赵卫国与刺头村民李有光这两个典型形象,他们一正一反,在易地搬迁过程中斗智斗勇,妙趣横生。经由娜仁花、范雷两位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与立体。影片中,身为党员干部的赵卫国宵衣旰食,从驻村开始,便时时刻刻将累马寨的易地搬迁工作放在心上,坚持一户一户走访,一家一家宣传,将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落到了实处。虽然赵卫国是女性,但在开展群众工作时果敢坚毅,有理有节,具有十足的党员风范,在气势上丝毫不逊色。在首次走访李有光家时,要求先喝下三杯高度白酒后才开始谈话,面对故意刁难,干部赵卫国沉着冷静,果断喝下三杯白酒,这让色厉内荏的李有光汗颜,竟吓得从板凳上摔了下去。当李有光利用村委会广播煽动村民反对村里小孩学习唱歌、玩游戏时,赵卫国一席话掷地有声,像是在地上放了两个炸雷,稳定住了混乱的场面。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虽然赵卫国是镇政府派来驻村的干部,但在影片中并没有把她刻画成高大全脸谱,当走访第一家村民李有光,被故意刁难以后仍旧吃闭门羹时,她打通书记电话哭诉为何将她派往这样的地方,遇到的村民有多么刁钻,多么不支持工作,但当书记准备换人担任驻村书记时,她立马说,搬迁工作还没有完成,怎么能换人呢,这样的书写看起来十分矛盾,却是一个驻村干部内心纠结的真实写照。尽管工作难度大,但赵卫国并没有懈怠,依旧坚守初心,当赵卫国再次鼓起勇气,耐着性子挨家请求村民与其交流沟通,但村民们不予理睬时,挫败感直击她的内心深处,憋屈得顿时泪流满面。当李有光多次扰乱工作秩序时,赵卫国不再客气,严厉喝斥,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这一驻村干部形象,充分体现了基层干部在处理干群关系中的张弛有度,以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与赵卫国这个正面形象相比,刺头村民李有光则截然不同,他的内心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蜕变。一开始,他是出了名的懒汉,终日酗酒,无所事事,丝毫不相信政府,认为易地搬迁单纯是政府想要开采地下的金矿,谋取利益而已,因此对党员干部赵卫国恶言相向,极力阻挠搬迁工作。他坚信村里首富祖拱嘴所言,村里地下有金矿,并将此事传得有理有据,沸沸扬扬,让广大蒙在鼓里的村民深信不疑。当赵卫国发现村里小孩没有得到良好照顾与管教,组织孩子们统一学习知识时,李有光恼羞成怒,认为赵卫国蒙蔽大人不成,便从小孩子下手,因此急忙赶去村委会用广播向大伙控诉,对干部破口大骂,不堪入耳,为此还与村长柳干巴的妻子大动干戈,吵得不可开交。但李有光这个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他看到在赵卫国干部的帮助下,全村解决了取水难的问题后,内心开始有所触动,在得知地下有金矿一事原来是祖拱嘴一手编造,用来欺骗父老乡亲的事情以后,李有光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党员干部的态度也有了极大的改变。最后,在赵卫国儿子的帮助下,李有光找回了自己出走多年的妻子,一家人得以团聚,这一举动让李有光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心灵受到洗礼,并最终在女儿和妻子的支持鼓励下,主动找赵卫国办理手续,让累马寨易地搬迁工作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电影中,除了赵卫国与李有光两位一正一邪的强烈对比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妇女与儿童。最典型的便是肖洁和李有光的女儿兰兰。肖洁是累马寨妇女群体的代表,她们勤劳善良,淳朴真诚,不同的是肖洁接受过教育,思想先进,不仅受驻村干部赵卫国的嘱托,带领村里小孩学习知识,而且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办理搬迁手续。兰兰则是村里所有儿童的缩影,她希望母亲能够回家,父亲不再酗酒,期盼爱与关心,渴求知识……这些灵动鲜活的人物,得益于小说原著和电影编剧充分扎实的调研、对原型人物的深度访谈,以及演员们的传神演绎。从原著到影视改编再到电影的上映,作品在反复锤炼中不断升华,因此人物变得可亲可信,极富代入感和时代气息。
三、风光美映衬人性美
谈及云南,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昭通地区的脱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昭通大地的自然风物是累马寨人民摆脱贫困,迈向新生活的见证者。由于自来水难以抽入海拔在3000米的累马寨,因此看到乡亲们需要翻山越岭1小时来到卧龙河取水、囤水时,驻村书记赵卫国自掏腰包,为村里购入抽水泵,解决了村民们取水难的问题,这一举动成功获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为了继续深入群众,赵卫国不仅与当地群众开展拔河比赛,而且进行“两人三足”并排登山的活动,在山顶歇息时,孩子们向大山喊出对知识的渴求,村民们也在集体活动中与干部赵卫国交心,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影片中的大远景和航拍镜头,将云南大地的壮丽景观尽收其中,游戏的凤凰顶、驮水的卧龙河、漫山遍野的鲜花……不是天堂胜似天堂,这些自然风物既是党员干部与当地村民交流沟通的敲门砖,也是开展扶贫工作的便利渠道,更是云南地域性特征焕发出的新时代魅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可以看到,在广袤无垠的滇东北大地上孕育出了朴实无华、淳朴善良的人民。李有光、祖拱嘴最终幡然悔悟,知错就改,不再造谣生事,积极动员大家支持易地搬迁工作。当全村村民兴高采烈的坐上大巴走在搬迁途中时,积劳成疾的干部赵卫国晕倒了,境况紧急又恰逢堵车,全车村民心急如焚,此时,刺头李有光主动提出要背着赵卫国走小道赶去医院抢救。在赵卫国身体恢复期间,村民们络绎不绝,纷纷前来看望,李有光更是背着满满一背篓自家种的核桃“给干部补身体”,这一幕动情的体现了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的鱼水之情,折射出人性的广阔与蜕变,这样的人性之美让人看了热泪盈眶。累马寨易地搬迁工作的圆满完成,预示着村民们的新生活即将开始。片尾,村民们身穿鲜艳亮丽的民族服装,“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一曲耳熟能详的《大中国》响彻整个广场,唱出了累马寨各族人民走出贫困,迈向富足的喜悦,彰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乐与风光相得益彰,地域性与民族性相辅相成,这样的剧情设计合理贴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将生活中的点滴赋予了艺术审美特质,使得电影的层次愈发丰富。在云南高原的博大背景中,有一群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人,正是由于他们的融入,多姿多彩的彩云之南显得更加美丽。
王红彬,男,故事片电影编剧、导演。国家一级电影文学编辑,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影视中心主任。曾在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担任故事片电影编辑20年。系云南省影视审查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昆明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云之路》《会吼叫的铜案》《一千零一块傣锦》《鱼之味》等。
何煜1998生,女,汉族,就读于昆明学院2021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