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载《云南老年报》2022年5月23日
乡情是一种习惯,住惯的山坡不嫌陡,再贫困也觉得安定。当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听说要搬到城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动员和抵抗、团圆和别离、挣扎和彷徨的故事便拉开了序幕。
影片结尾时,那些从海拔三千多米的贫困山区搬到城里的人们,带着故乡的炊烟,看着挂满阳台吃不完的鸡,孩子眼里透着纯真清澈的笑。原来,这一场浩荡的出走,最终实现的是心灵的回归,生活的安顿。
电影《安家》,于本月18日在昆明首映。该影片是云南省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一期“云南本土电影放映推介活动”上推介的新片。影片改编自作家沈洋获得第十一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中篇小说大奖的《易地记》,由金琛导演,娜仁花、范雷、卢映、刘珈彤、于珂然主演。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翟玉龙,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许秋芳等出席了活动。
《安家》是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宣传部、昭阳区委宣传部、云南能投昭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云和影从文化有限公司、龙虎风云(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出品,由陈乾伦、陈禹希出品,陈乾伦担任制片人,编剧王言英、黄慧怡、沈洋、沈力,金琛任导演。
故事讲述了副镇长赵卫国临危受命兼任累马寨村第一书记,以李有光为突破口,在老书记柳干巴和女村民肖洁的协助下,用实际行动温暖了存有各种顾虑的村民的心,同时积极运筹,尽量安排好每个人搬迁后的劳动就业问题。终于让一众符合搬迁政策的贫困户放下思想包袱,放心大胆地步入新社区,成为新时代的新型社区居民。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翟玉龙作了讲话,他说:根据云南昭通三个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中篇小说《易地记》改编的电影《安家》,正是通过云南基层扶贫干部的生动故事,聚焦农村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以及扶贫带来的巨大变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样本故事的电影作品。电影《安家》是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是近年来云南影视创作关注重大现实题材的一个重要收获。
云南省委宣传部、省电影局还把电影《安家》列为“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云南省喜迎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活动的5部重点影片之一,作为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影片要进影院、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
主创体会
导演金琛:
从众多扶贫剧本中选出的好故事
这个电影起源于沈洋的小说《易地记》,因为刚开始接到要拍一部主旋律扶贫题材的电影时,我面前有好几个剧本,但是我觉得都没有沈洋的小说让我感动,所以我们最后做了抉择。我们选择写人,这样让我们落到地上越安全,这是决定拍这个电影时定下的原则。通过一个微观的角度,聚焦一个十多户人家居住的小村庄,用镜头伸进一个平凡干部和群众的内心,来展现易地搬迁的好政策,凸显大主题,希望《安家》在近年电影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主演娜仁花:
小说写得非常生动
当时还没出剧本,看了一遍小说,写得非常生动,故事打动了我,就决定出演!
我是一个参与者,要演一个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现实生活中扶贫干部面对的动员工作,或许比这个更艰难、更无法言说,我们只有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演技,才能贴近、靠近、走近扶贫干部内心。我已经非常尽力了,想做一个及格的作品。
主演范雷:
贫困群众生活环境的变化让我震撼
说真的,关于扶贫系列的作品,我已经拍过3次了,唯有在昭通拍摄的《安家》这部电影中,贫困群众生活环境的变化,让我感到无与伦比的震撼。在大山包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停水停电,3天3夜,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我背着女一号漫山遍野地跑,真的是累得不行了,是心中坚定的职业信念,支撑着自己,完成拍摄的。
专家观点
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边疆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潘灵:
一部有光亮的作品
电影《安家》是根据中篇小说《易地记》改编而成的,《易地记》最早发表于云南的《边疆文学》。小说发表后,我又向《小说选刊》推荐,没想到他们一听是扶贫题材就一口拒绝了,说感觉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是黑乎乎的,没有亮色,内容阴暗沉重。我说这是一部有光亮的、温暖的作品。最后《小说选刊》让发去看一下,一看之下,他们非常喜欢,马上刊登了,并且还获了奖。后来中国作家协会还用《易地记》这个名字出版了一本关于扶贫的中篇小说集。《易地记》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其作者沈洋作为一个党的宣传干部,从现实角度提取资料进行创作,为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一个样本故事。
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影视中心主任王红彬:
四个亮点燃起一部好戏
看了电影《安家》我感觉到四个方面很有亮点。一是原著好,一个好的小说是拍好电影的基础。电影中体现了小说里的很多本土特色,但也有点小遗憾,比如小说里使用了方言,让人物性格鲜明而接地气,但在电影中没有体现。二是表演上,娜仁花和范雷,一正一邪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娜仁花没有去塑造那种高大全的形象,而是通过恰如其分的表演,使人物平凡而鲜活。范雷在角色一点点转变的过程中,也表演得自然而富有层次感。三是故事非常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四是整部片子非常富有美感,有昭通大山包自然风光的美,也有基层干部和质朴村民们的人性美,这些美,深深打动了我。
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边疆文学》主编张永权:
原著为电影打下坚实基础
电影《安家》作为云南本地题材优秀电影,受到不少电影业内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这除了这部电影题材重大,导演与演员在艺术上的成功创作有关外,更在于原著是部优秀的小说。
作家沈洋根据他在易地搬迁中感受的真实故事,创作出的优秀中篇小说《易地记》打下电影的文学基础。常说的剧本是一剧之本,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我认为沈洋的小说《易地记》也可称为这部电影成功的“一剧之本”。
这部中篇小说早在2018年底创作出来,就发表在内刊《昭通作家》上。我当时一读,认为是反映脱贫攻坚战易地搬迁生活较早的优秀作品,人物和故事非常典型,就立即写了评论,很快这篇小说就在《边疆文学》的“边疆开篇”头条发表,立即被《小说选刊》转载,并获该刊的年度大奖,又以这篇作品作为书名,入选小说选刊的作品选。
接着,这部作品又列入云南省文联和省扶贫办联合召开的云南省扶贫题材优秀作品研讨会的作品,我被指定就《易地记》发言研讨。发言稿立即被《小说选刊》公众号发表并被《中国作家网》转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