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号外》 一本杂志的传奇

(2007-04-22 19:22:54)
分类: 记录
“第一期《号外》的确不怎么样,不好看。发了几百本,剩下来的九千多本,我就推着一部小车,自己拿到废品商那里卖了。幸亏附近就有一个收废品的!”今天回头说起来,陈冠中一直带着笑容的,不过恐怕当时不一定有那么泰然。

 

《号外》 <wbr>一本杂志的传奇


陈冠中 “非正常”香港青年

 

陈冠中生于1952年,祖籍宁波,出生于上海,4岁到香港定居。1974年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当时香港大学毕业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几乎就保证了此后的就业和生活不会有任何问题。一般毕业生的发展途径,是进入政府当公务员、进入商界、进入金融界,又或是教书。可这些对陈冠中来说都不吸引,在“不知道想做什么”的情况之下,他去了美国念新闻。再次回到香港之后,就进入当时的英文报纸《星报》当记者,软文硬文一手抓。九个月之后,觉得够了,就琢磨起了办《号外》的事情。我想,我是很“正常”的香港青年,如果我喜欢,其他年轻人就会喜欢,这样的杂志就会有人买。谁知道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判断完全错误。”说着说着,陈冠中就笑了起来。


《号外》 <wbr>一本杂志的传奇《号外》杂志始创于1976年,出自陈冠中之手其后得到大量文化人协作参与的《号外》,逐渐成为香港最讲究品位与时尚文化归属感的本土高级杂志。为香港唯一一本屹立了四分一世纪的城市生活潮流月刊。


说到陈冠中,是不可能不说《号外》的。虽然不少人把陈冠中和城市观感、理论挂钩,可是《号外》才是他的起点,才是他的根。1976年创办的这本杂志,成了他人生的临界点,没有《号外》,今天的陈冠中可能就不一样了。

 

《号外》 一本杂志的传奇

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再碰到过比当年的《号外》更前卫、更另类、更有趣的杂志。本以为《号外》是精英们苦心计划的一次成功,可是……

 

9000多本《号外》卖废品

“在美国的时候看到过一些抗行文化的报纸和杂志。针对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主业,所以内容很庞杂,既说时装,也说政治;既说消费,也说文化。我觉得这些刊物很好看。
香港办杂志是不需要批号的,几个年轻人说办就办。不过第一期的《号外》根本没有报刊的发行商愿意替他们发,随后还是找到了一个发行书册的发行商,第一期的《号外》才终于得以见天日。印了一万本,发了几百本。

“第一期的确不怎么样,不好看。发了几百本,剩下来的九千多本,我就推着一部小车,自己拿到废品商那里卖了。幸亏附近就有一个收废品的!”今天回头说起来,陈冠中一直带着笑容的,不过恐怕当时不一定有那么泰然。

 

再来一期吧,就一期

当时的《号外》没有得到主流年轻人的追捧,却引起了文化界人的关注。香港前辈文化人陆离就曾经说过,《号外》是一本“天外怪客版的外星杂志”。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的不一样。可是文化圈人对它的另类,并不持一种否定态度,相反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是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态度。

“当时有些人看了杂志就主动给我打电话,说要过来帮忙。是免费的帮忙,并且都是从前不认识的人。摄影的、写文的、美术的,都有。有些更是做着做着,看杂志要熬不过去了,就成为股东了。此外也有些朋友直接投钱支持我们的,譬如说林秀峰(注:香港一个颇为人熟知的富豪),一天他打电话过来,主动要给我们投钱。之前根本不认识的,不过正好我们也有这个需要。”我也记得在《号外》上看过林富豪的文,还觉得奇怪呢,原来富豪的文也写得不错的。

“当时有点就是追求一种务虚的反应,为了这个捱了很多年,杂志根本不赚钱。不过也挺飘飘然的。”陈冠中再次笑了起来。能成为一个地方文化圈里的英雄和中心,的确是能让人飘飘然的。“也想过要结束,不光想,就是正式提出要结束也有过五次!每个月都觉得这可能是最后一期了,所以要尽力的把它做好。不过每次总是又收到一些特好的文,或许是一个特好的题,于是就说再来一期吧,就一期!”

 

让“雅皮”找到组织

 “主要是很多人觉得很好玩。” 陈冠中接着说,“《号外》的圈子,其实就是一批年龄相仿的人,他们的兴趣,当时似乎是只有《号外》会关注,会写。不过我们找来做这些题的人也都是当时在各个领域的猛人,出来的结果是前卫的,尖端的。”陈冠中说。除了那些觉得“找到组织”的人之外,我知道还有很多人是因为里面新奇的观点和内容而买的,我就是一个,基本是以学习的态度看的。里面说的戏剧、建筑、舞蹈、展览、城市,还有其他很多从没注意过的事情,让我看着感到特别新奇、有趣。还有他们的版面,大量的留白,很有一种纯美术的感觉,跟市面上的其他杂志完全不一样。回想起来很有一点现在北京人说“洋气”的那种感觉。

“到了80年代初,新事物在香港密集出现。除了外来的事物,香港时装也开始了打自己的品牌。我们就开始有广告了,开始有可能赚钱了。当时的广告,其实也都是在广告圈的朋友,因为他们喜欢这杂志所以才投放的。到了83年,雅皮(Yuppy)的说法开始出现,一些针对雅皮皮的商品来到香港,他们要找一个针对雅皮人群的媒体,于是就找上我们了,其实当时对雅皮根本没有什么认识。”

 

从锁定自己的目标人群开始,顽强前进,加上大量的友情支援,《号外》终于熬出头了,就慢慢走上了成功商业杂志的道路,不过套用陈冠中的说法,“商业压力大,就越走越远了。”陈冠中也于1998年卖出自己手上的《号外》权益。可是就是今天,还是经常有人跟他提到《号外》。他说,这是挺让人高兴的一件事。


我打算在北京终老

在世纪交替前后的十多年里,为着自己的事业和理想,陈冠中游走于两岸三地和太平洋两岸。可是他放弃了老家香港,很多人向往的三藩市,很喜欢的台北,而选择了北京作为居住地,他要在这里终老。

陈冠中形容北京为“充满绿洲的沙漠”——到处都是有趣的地方,可就是没有连在一起。他说自己喜欢的是一个行走的城市,可北京是要坐车的。他住在东边,所以总是等到有好几件事都要在西边办,他才会动身往西边一次。可这些“不便”并不妨碍他选择北京作为自己的家。他说北京不是不方便,只不过没有香港、台北方便。

“北京人大大咧咧的,感觉有点粗,可也是包容的,很容易相处的。”陈冠中喜欢的是北京的人,并且觉得北京有很多“有料”的人。他形容北京今天的文化圈是“饿虎扑羊”,很多很厉害的人要在这里争一席位。“北京的文化人经常处于一种相互观察、斗争、竞争的状态。其他地方的文化人一般不太愿意论述其他人,北京的文化人却是愿意的。通常一个精英密集的“场域”,就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这个可能性在北京,要比在台北跟上海都大。”

刚来北京的时候,陈冠中很不习惯干燥的天气,可是如今,他回到香港的时候,觉得当地潮湿的天气让他更难受。“尤其是在香港比较多要穿正装的场合,湿热的日子里真不好受,回去肯定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不想再去适应了,很难回香港居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