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促成了一对男女青年的恋爱
文/游正宇
在英国的摄影电子杂志《Seesaw》2007年的春节刊上,我看到了Patrick
Tsai和Madi
Ju的一组作品。作品记录着两人旅行中的私人体验,记录着他俩在不同地域所感受到的生命活力。两人现在厦门生活,创建了mylittledeaddick工作室,Patrick来自美国加州,Madi来自中国武汉,两人都生于上世纪80年代。
相识于flickr,定居于厦门
马蒂和Patrick,差不多是在同样的时间,在flickr网站上看到对方的照片,发现对方和自己有共同之处,他们开始互相留言给对方。接着他们开始聊msn,当时Patrick在台湾,常拍身边的一些年轻人,多是男生,拍他们自由好玩的生活;马蒂那时在广州,也常拍身边的一些年轻人,较多是女生,那时她已在做一本独立的女生网络杂志《after17》。
马蒂想做一期《after17》男生版,她找到了Patrick。
大约去年6月开始他们聊天,7月两人见面,一起去了澳门,然后一起从澳门到广州再去香港,一路上拍了10多卷照片。拍出来的东西很让他们惊喜,这些照片主要是记录他俩的影像日记。这次旅行后,Patrick从香港回台湾,一个月之后他结束了台湾的生活,搬到了马蒂所在的广州,10月底两人又启程旅行了。两个月时间,他们去了成都、拉萨和尼泊尔。
旅行中,马蒂和Patrick一人拿着一台olympus
mju2拍照记录。因拍照认识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随时拍,随时留住一个个瞬间。他俩发现这些东西成了一个日记,一个影像日记,更有人说看他们的影像日记很像看一个电影,很想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却不希望它结束。当然马蒂和Patrick一开始时只是希望别人关注他们照片里艺术的部分,现在发现人们也会关注他们的故事,觉得这也挺好。
回国后,他俩搬到了厦门居住。
Patrick这样去了台湾
Patrick从小的梦想是电影,在纽约Tisch艺术学院学的也是电影,但他还是放弃了电影,选择了拍照。Patrick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他说,他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电影和拍电影,在大学学电影的最后一年,他有些受不了了,他感觉自己把电影看得太严肃了,决定放下电影一段时间。另外,在台湾时,他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到电影拍摄设备。所以,他选择了摄影这种表达手段,他认为摄影比电影更直接也更私人。
去台湾之前,Patrick在日本生活。偶然地,他看到了一本介绍台湾文化的杂志《Misc》,对台湾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处于上升期的台湾文化,深深地感动和吸引着他。蔡明亮的电影也是台湾吸引他的一个原因。蔡明亮电影里的孤独、烦躁、空虚和爱,让他感觉很亲切。
Patrick在台湾总共待了3年,曾和导演张作骥合作过一段时间,他说那是一段很不好的经历。在台湾的最后一年,他遇见了浊水溪公社
(LTK)的蔡海恩,他们成了好朋友,也就是在这一年,Patrick的摄影水平猛然提高,作品中有了生活,而不仅仅是形式构图。
在厦门,他们的小日子
现在,与马蒂共同生活的Patrick都是在看一些很放松的,不动脑子的电影,他试图不那么严肃地对待电影。
在厦门,马蒂在当地的消费和潮流杂志做文字编辑,Patrick则在厦门大学学习中文(除了母语英语,Patrick还学过西班牙语和日语。他说汉字比英文字母深刻,而且笔画复杂,看久了很容易头疼),偶尔打工教英文,如果有拍照的机会就是他俩共同打工的机会,他俩还创建了网站“mylittledeaddick.com”。马蒂说,“my
little dead
dick”网站的创建是因为一张照片和一个玩笑,也因为他们那时刚好去香港见过了他们共同的朋友nicole。Nicole是香港乐团my
little
airport的主唱,马蒂和Patrick都很喜欢他们的歌。如今,两人还没有太多的经营项目,马蒂说他们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经营,自己拍东西,有时候参加一些展览,或者帮杂志拍照,还没有接受画廊代理,马蒂倒是和fotoyard有过不少合作,参加过fotoyard组织的一些展览。
意大利的《pig》杂志,曾专门请他们拍一组时装作品,另外,意大利的一个服装品牌也曾邀请他俩参加10位摄影师的拍摄比赛,马蒂和Patrick拿了第二。为《pig》拍摄这组作品拿到了大概600美金,马蒂说这并不是很高的报酬,因为该杂志是半独立的广告杂志。
《after17》,马蒂的理想
说到独立女生电子杂志《after17》,马蒂说它刚刚重新转为独立,目前还没有发表新的东西。马蒂说《after17》的核心编辑共四人,除她之外,一人在广州(主要创意人员,本身是位很好的编辑,很多主题来自她的创意)、一人在香港(my
little
airport乐队主唱,主要做杂志每期的背景音乐)、一人在台湾(刚毕业的传媒方面的学生,较多报道音乐和台湾原创品牌)。除了参与一些采访约稿,《after17》的拍摄和后期设计都是马蒂做,马蒂不是做设计出身的,只是《after17》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设计师,所以马蒂就自己做了。大多是用photoshop完成,马蒂说《after17》是她的宝贝。
当问及四人平时如何商量和进行工作时,马蒂说,主要的话题由四人通过msn聊天确定,分好工后就各自分头工作,职务没有特别清楚,只是各自都明白要做什么。四位编辑都很想把各自全部的精力投入到《after17》上,但是机会还不成熟。马蒂说,大家没办法一下子放下各自手头别的事情。马蒂想做的不仅仅是杂志,她期待着更广泛的创作和交流,杂志只是一种表现方法。
一个女导演年轻时曾做过一件事情,使马蒂很受启发。这位女导演张贴了一个简单的广告,征集个人电影,告诉大家如果寄来作品,她将寄10份其他人的作品给寄送者,结果这个想法得到很好的响应,因为大家都怀有交流和表达的愿望。马蒂想在《after17》里实现的,也正是让《after17》不仅仅限于艺术家的欣赏范畴,而是让所有的女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与参与的一块领地,就像那位女导演曾经有过的成功尝试。
二人的简历
Patrick
Tsai,1981年生于美国,毕业于纽约Tisch艺术学院电影系,拍有短片《我不再同情我凶猛的情人》等。Madi
Ju(朱薇),1983年生于中国武汉,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系,在时尚类杂志担任编辑,业余时间创建了网络杂志after17,介绍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两人的摄影作品见于英国的《seesaw》、阿根廷的《Ruby》、意大利的《Pig》、中国的《coldtea》和《nono》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