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价大跌催生大量“负资产”住宅

(2009-02-20 08:30:20)
标签:

房产

房价

住宅

资产

幅度

燕郊

负资产住宅

09年,楼市彻底进入“冰河时期”,量减价跌已经持续数月。为了改变尴尬的现状,开发商春节之后纷纷推出大幅度降价促销活动,有楼盘在08年价格调整的基础上,此次价格调整的幅度普遍在20~30%左右。

 

从降价后的效果来看,目前淡市能够取得热销的项目价格下降的幅度都在30%以上。比如望京地区的合生项目,超底价开盘,每平米仅11800元,是周边项价格的7折水平,开盘当天热销400余套;东四环四方桥地区的价格战同样悄悄打响,华翰国际公寓去年价格是23000元/平方米,如今毛坯房的价格是13000元/平方米,扣除精装修成本,每平米直降7000元。

 

如果说北京城区的房价下跌仅是为数不多的个案,那么北京郊区和京郊河北地区的房价则呈现全面下跌趋势,下跌的幅度一发而不可收拾。与北京一河相隔的燕郊地区,07年的商品房均价接近5500元/平方米,而目前均价已经回落到3500元/平方米,整体下跌幅度接近40%。同样的房价下跌在香河、固安、高碑店等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市场规律显示,目前市场的项目只要价格下降幅度超过30%,基本上就能得到购房者的青睐,售楼处也出现了久违的热销场面。但是随着房价的下跌,也同时潜伏着另外一种危机,房价大跌,北京“负资产住宅”的数量呈现了激增的趋势。所谓的“负资产”住宅,是指房屋的市场价值抵于拥有人就该物业的借贷余额,也就是香港人常挂在嘴边的“资不抵债”。

 

“负资产住宅”与“负资产”家庭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只是一个家庭或个人在所购买的该套房产“资不抵债”,而后者是整个家庭所有的资产小于其负债。因此对于前者来说,很多人出现“负资产”住宅的人,因为房子已经入住或不愿意折腾,一般不会选择断供把风险转嫁给银行。而对于后者,一个家庭出现“资不抵债”时,只能选择断供。

 

拥有“负资产”住宅的买房人,其购房时间主要集中在07年下半年这段时间。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人们不顾一切的冲向售楼处,房价起初是一月一变,后来是一周一变,甚至有开发商开盘时卖到一半时突然宣布封盘不卖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开发商发现房价即使定的再高,也供不应求,晚几天卖,就意味着能够多收三五斗。

 

失去理智的购房者,在害怕房价一日三涨的恐慌心理趋势下,从不考虑“天花板式”的房价自己能否承受得起,抢到一套房子就意味胜利。当初是谁也没有预料到楼市会在一年后急转直下,大部分在此期间购房者如今正在默默承受着房价下跌的惨痛折磨。这种折磨不仅是财富的巨大损失,更是一种心灵折磨。

 

小孙07年10月份在河北燕郊购买了一套面积100平米的两居:“我哥们是那个项目的销售经理,当时的价格是5350元/平方米,凭借关系,每平米优惠了250元,总房款是51万”。09年春节,当小孙准备入住时,惊讶的发现如今的价格是每平米3800元。

 

也就是说如果小孙今天买的话,那么只需要花38万元,刚毕业的小孙当初买房是银行按揭,目前银行里还有25万左右的贷款未还,如果加上利息和已付的房贷,总额永远大于现在的38万元。“在燕郊,象我这样的倒霉蛋肯定不止我一个”小孙说这话时一脸的懊恼。

 

而老张则是另外一个典型,由于孩子面临上学的问题,07年10月老张在西四环玉泉路附近购买了一套90平米的二手房,单价16000元/平方米。“单价这么高为什么我也愿意,就是因为这个小区紧邻一重点中学,为了孩子咬牙就买了。”由于新盘房价的大幅下跌,也带动了区域2手房价的松动,如今二手房价已经降到12000元/平方米,有的甚至到了11000。

 

房产价格缩水达到保守估40多万,而这数字正好和房屋首付的款项相符。“想开点吧,这套房子就算是我0首付买的,毕竟女儿总算上到心仪的重点中学了。”虽然有点阿Q的意思,但说这话时,可以看出老张内心的痛楚,毕竟那损失的钱都是自己和老婆一分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由于楼价下跌趋势日渐明朗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小孙和老张这样的“负资产”住宅的数量肯定将会直线上升,毕竟07年北京市住宅成交量高达13万套,越来越多的购房人会发现,07年购入的房产如今已变成负资产。从目前来看,出现断供的人还非常之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那些偿还按揭的人一旦收入下降,供房会变的更加吃力,极有可能超越他们的收入。

 

到那个时候,如果房价还继续下跌,“负资产”住宅就会升级为“负资产”家庭。到那个时候,购房者被逼到悬崖上,只有唯一的选择那就是断供。如果一旦大面积断供潮集中发生,中国式的“次贷危机”就将真的出现在国人面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