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购房团成了“房托”
(2008-12-02 13:00:52)
标签:
房产房价楼市《京华时报》山西购房团北京 |
楼市冷淡,但是媒体和开发商并不冷淡,他们在千方百计的制造各种事件,营造楼市已经见低假象,试图忽悠大众赶紧抄底买房,否则明年房价一旦反弹,则后悔都来不及吃药。11月30日,北京的两家报纸《京华时报》和《法制晚报》都报道了同一条消息:29日,由53名私企老板组成的山西运城购房团包机抵京,参观北京总价300万元—1000万元的别墅和高档公寓,欲通过团购形式出手购房。
但是在同一条新闻中,读者却接收到两条截然不同的信息。《京华时报》的记者假借活动组织方之口说,“山西购房者对楼盘的价格并不会那么敏感,短期内房价的小幅涨跌并不会给购房者心理造成过多影响”。报道的最终结论是当前北京别墅产品的价格见底,成为异地购房客抄底的主要目标。这则消息我相信记者肯定不是写给山西人看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广大的北京购房者,楼市抄低的机会来了,如果你现在不买,如此便宜的房子给抄房团占有了,岂不损失巨大。
而同一天北京法制晚报的报道却是另外一种味道:购房团成员普遍反映,听说北京房价降了,但实际看,房价仍比他们想象的要贵很多,多数人认为房价还会再降,永未到达见底的时候,这个时候买房投资风险太大。文章最后说:“这表明山西购房团还是非常理智的,不想淌北京房价的浑水。”
在笔者看来,两条新闻报道同一个事件,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我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记者们报道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真实有人在其中别有用心的在误导大众。一个说山西老板对价格无所谓,一个说目前北京房价太高;一个说现在是抄底良机,而另外一个说目前永未到楼市见底时候。如果读者都看了这两则消息,就会感觉扑朔迷离,不知道谁对谁错。最可怕的是如果哪个冤大头只看了“房价房价已经见底”的那则新闻,并听信之去买了房。过段时间如果房价下降了,购房者是否该想新闻媒体进行索赔。
历年以来,抄房团在大众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形象,那就是抄房团跑到那个城市,该城市的房价就会上涨,因此成为楼市中“做多派”的形象代言人。尤其在楼市不景气的08年,潘石屹的三里屯SOHO项目竟创下了开盘热销50个亿的奇迹,这其中山西、陕西的煤老板的购买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大众对购房团的到来异常敏感,因此媒体也十分关注。但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媒体对购房团的报道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让人不得不怀疑媒体在楼市中扮演的角色是否客观公正。
其实不用怀疑,开发商利用媒体做房托,或相关组织者别有用心的策划“热销”“抄底”事件已经是见多不怪。事实上,就在山西购房团去北京看房之前,就已经有网站通过博客等方式在放风炒作这件事情了,并称这种组织外地购房者来京看房的营销模式为“逆势营销”,为开发商寻求“冬天里的春天。”因为这个时候的开发商最需要媒体“雪中送炭,”当然通过组织团购能达到成交最好。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我们的“喉舌”媒体们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地步,甚至在利益趋势下刻意的制造假新闻来误导大众,则让人对其险恶用心大为不耻了。山西这些来看房的人,一不小心就被别人利用,成为误导大众的房托,这肯定不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笔者上周去了一躺陕西,了解的情况是如今的煤炭行情并不景气,煤炭的价格下降了几乎50%,因此对于大众来说,楼市上出现的山西煤老板购房团等噱头大可不必当真,看房并不等于买房,签约也不等于付款,虚火过度的房地产终究要在买方市场的挑剔砍价、冷眼旁观中一步一步走下神坛。所以,对这种不靠谱的新闻我们静观其变,拒绝参乎,尽情的让他们折腾吧。应了那句俗语,这些跳梁小丑们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本文来源地产私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