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囤地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商联手徽湖 |
分类: 闲侃地产 |
确实,中国人都很善于模仿的,而且模仿对象是自己的老子或顶头上司,更重要的通过模仿还可获取超额利润,那这样的模仿就更加乐此不疲了。房价暴涨,近年来开发商和政府联手囤地,市场供应量急剧下降,在供求严重失衡的状况下,房价快速上升,政府取得巨大土地收益,开发商获取房价收益,可谓相得益彰。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房地产界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吧。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出具的《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研究出的数据表明,国家土地储备中心和开发商同时存在囤地现象,两者囤地规模之大、占用资金之多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全国各土地储备中心自02年至06年,全国计划的住宅用地供应量为21亿平方米,而所有房地产实际购置土地总量仅14.5亿平方米。也就是说有将近6.5亿平方米的土地没有按计划供应,三分之一强的土地被闲置。
而开发商囤地面积更加惊人:估测到2007年底,开发商通过规范渠道的囤地规模约为8亿平方米,规范和非规范囤地约为10亿平方米。在02年至06年间,山东、江苏、浙江和四川省的土地囤积最多的省份,分别占近五年全国土地囤积总量的8.9%、8.8%、7.7%和7.7%。
铁的事实证明,有土地储备中心依靠囤地让土地价格快速上升的“老子”,就有依靠囤地惜售让房价暴涨的“儿子”,典型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土地储备中心的囤地率高达31%,而开发商囤积的土地更是可供开发商静态开发4年或者动态开发3年,即可支撑一个完整的开发周期。
政企不约而同的选择囤地,其用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假设现在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是100万平米,需求也是110万平方米,如果按照正常的供求关系,房价会呈现小幅度的正常上涨,市场总体会平稳运行。但是经过土地储备中心和开发商的层层扒皮,土地储备中心扒掉三分之一,到开发商这里再砍掉一半,市场供求就演变成为供应只有30万平米,而需求保持不变。原来11个人抢10套房子变成现在11个人抢3套房子,房价不涨才不正常。
当土地储备中心的职能异变为某些地方政府追逐GDP增加、增加财政收入的“摇钱树”时,其与追逐利益为天性的开发商形成利益关系的时候,就形成了今天“父子”联手囤地的局面。看来在打击开发商囤地的时候,相关管理部门是不是该自洁一下其身。总之,要想下梁不歪上梁必须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