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市教育考试院将公示本市参加市级推优生招生的学校招生办法。记者采访发现,由于本市推优生政策已实施几年,很多学校的选拔方案比较成熟,今年很多学校的推优选拔方案和往年大体一致。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青睐哪些学生呢?学生该提前作哪些准备提高自己的命中率?记者通过分析去年本市部分学校的面试方法,提前帮今年的考生作准备。
综合能力是推优考察重点
今年,推优生名额占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招生人数的比例较高,很多高中学校也纷纷制定方案,通过推优生面试选拔出优秀生。记者从多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采访获悉,今年推优生选拔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去年,复旦附中面试推优生时,主要是由学生向考官作自我介绍,从中看学生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推优生在这项每人仅耗时七八分钟的考核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大相径庭。面试学生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从容应对型,可看出平时“调教”有素,且注重自身修养;一类是紧张型,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不佳;最“有趣”的是散漫型,如一名考生竟用上海话说:“我这个人很随便……”令考官啼笑皆非,最后学校发现初中学校对该生的品德评语是“平时较自由散漫,须严格要求自己”。还有的学生说话时跷起二郎腿。对此类现象,招生老师指出,文化成绩已不是主要方面,考生应变能力、自控能力、仪表仪态等“软”素质,倒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热点也成考察重点
从对社会热点的分析看表达能力,通过进门的仪态看个人素养……学生综合素质是否过关成为此次“推优生”面试的重点。去年,控江中学对推优生进行面试时,新的考查方式让不少家长和学生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你认为社会责任心应体现在何处?”对于这些面试问题,很多考生表示出乎意料,更有学生表示老师就是在和他“侃大山”。去年,控江中学的推优生面试分数学、英语和综合素质三个环节。最后的综合素质面谈环节,校领导和学校老师还会根据考生的档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态度以及围绕各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即兴发问,整个交流过程中基本不涉及考生的学习情况。参加面试的学生坦言,老师围绕着社会活动的发问是他没有想到的,他担心不善言辞的自己会因此“落马”。同样,家长对此既感意外又觉担忧,“考试、做题目我们是不怕的,但就是担心综合能力的考试,这种考试根本没办法准备”。
控江中学张校长介绍,学校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来考核“推优生”,是因为这些考生都是各校的尖子生,学习成绩应该不在话下,因此个人的综合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像考生解题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社会责任心等等,甚至考生的基本礼貌、对老师的态度,都会成为学校评价的依据。
严谨的学习态度很重要
去年,复旦附中推优生面试时,两个尾数分别是“2”和“4”的四位数相乘,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解答正确,很多学生的答案尾数不是“8”,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目居然难倒了众多初三优秀学生。
该校一位数学老师介绍,出这道题目就是考查学生最基本的运算能力,测试学生是否具备最基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科学是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的,需要运算的东西必须要认真运算。而很多学生拿到题目后,第一反应就是找解题技巧,而没有认认真真去计算,这个简单的题目却显示出很好的择优效果。
推优生要提高思辨能力
初中学校推荐的优秀生确实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不少学生知识面较窄,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思考能力较弱。
一些学校反映,有些学生材料中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在面试中,却让人觉得有死读书之感,缺乏思辨能力。
位育中学宋老师介绍,往年学校在面试推优生时,老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初中学校,有的学生讲不出学校的特点,不知如何表达对学校的感情;请学生讲讲看过哪些名著,有的学生只报了两个书名,内容就讲不清楚了。而去年大同中学推优生面试学生的演讲能力,然而,“竞争与合作”、“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成人与成材”等思辨性题目很少有学生问津,而多数学生纷纷选择“大同,我的选择”。推优生的面试考官认为,优秀初中生应该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和思考能力,但是部分学生在演讲中没有体现出来。
提高推优命中率有“高招” 参加市级推优的考生可以填报两个志愿,推优录取的原则是“志愿优先”,所以志愿的选择和志愿的排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考生录取与否和录取哪所学校。从理想化的角度看,每个“推优生”最终能进入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若报名某校的优秀学生过多时,该校只能“优中选优”。如果一部分学生倾向的两个志愿都是热门的话,很有可能会面临落空。所以若一个综合素质好的“推优生”,其文化成绩不太拔尖,不妨在填报志愿时选择接受调剂。当然,对成绩特别优秀的“推优生”,则完全有实力在中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何合理选择仅有的两个志愿,提高“推优”命中率呢?
需注意以下因素:首先,考生要对“推优”招生的学校进行充分了解,了解你所在区县的招生名额,了解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最重要的是了解学校招收“推优生”的条件和标准。这些内容能从各区(县)教育网站或教育考试院网站搜索到。
其次,“志愿”反映考生的意愿,但意愿也必须考虑自身的条件。所以选择志愿前,考生必须准确对自己进行评估和定位。同样也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尽量达到主观愿望与实际可能的接近。对考生来讲了解学校目的在于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校,最适合自己深造的学校,这就是志愿选择的着眼点。自己不喜欢的要剔除,力所难及的也要割爱,要着眼第一志愿能被录取。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