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请学会慢走
(2012-10-05 15:04: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05-写给大学生的信 |
这篇文章放在博客草稿箱里很久了,一直没有动笔写,因为这个话题写好不容易。加上前阵江苏出了一个中国首个“国际慢城”–高淳,报纸上也很热闹了一阵,我不想落个凑热闹的嫌疑。
最近正巧收到一位跑回家不愿意去上大学的女学生的信,信中说(以下节选):
“我是2010年参加高考,考入了某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可在大学上了一个月后回家了,觉得在学校是种折磨,心里抵触这个学校,老想:这哪是来大学学习和锻炼自己啊,简直就是享受大学吧。
我觉得我没有资格享受,我的内心每天像在受煎熬一般,不想参加的大学的活动束缚着我,我渴求那种充斥着讲座,辩论,演讲,校外活动,出国互动甚至是志愿者活动和各种运动项目比赛等有意义的事情,不是老是组织那种宿舍大赛,文艺活动,好无聊,一点都感受不到大学的气氛。
在开学以后的一个月,刚开始觉得很兴奋很开心,可到后面了反而愈加迷茫,听不进去课看不进去书,心里无比失望和烦躁。每天都觉得生不如死的感觉,精神极度困乏的感觉是很可怕的。我觉得这样下去我就完了。
我是那种对知识有很深切的渴望希望能发挥自己创意的学生,我不满足于只是听不喜欢的专业的课,参加那些不感兴趣的文艺节目,每天做的事情都觉得好没有意义。我渴望那种“早上醒来就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去开始一天丰富多彩的充实的生活,晚上都舍不得闭眼,希望今天的时光能再延长”的生活,可在现在的大学我丝毫感受不到这些,反而恨不得自己睡到醒不来,因为醒来了也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没条件和环境去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华。
(大学里)没有讲座,没有好教授讲课,没有开放、活跃的学习方式。能真正锻炼能力,提高素养的活动很少。
(大学里)宿舍的杂事,琐事太多,把人框住。身边的同学全是聊明星,谈服装,聊八卦,聊帅哥,能真正交流思想,交流学习的很少。都抱着学好是为了不挂科的心态。
(大学里)社团活动能培养人的交际能力,但与社会的联系太少,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
(大学里)学校总是太注重形式(外部的面子问题),不能提供学术氛围,内部的教育建设太少,觉得在网上学都比这充实。
我是个渴求知识,爱读书,爱交友的快乐的女生,可大学和我想的差距好大。开始排斥大学的人、事、物,严重到失去了自我的感觉。
在大学伪装的笑容,难以压抑的内心,渴望知识又求不到的揪心,每天都恨不得今天是世界末日。没有想融入这所大学的心。因为每一次内心亢奋作好准备想融入了又被现实的冷水冲回去了,心里开始全线戒备,用沉默和颓废抵抗。其实自己心里很焦急,因为在拿青春的资本当筹码。”
这位同学算是很内省的朋友,开句玩笑话,就是能够思考大问题的人。
有人说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其实我倒觉得我们的教育是人格分裂,小时候我们教育人要崇高,要美德,要伟大,要奋斗,要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结果一步入社会面对的却是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买车、买房、装修等等琐事。
似乎每个人都已经非常习惯从一个极度崇高的状态一下子跳跃到这样极度现实的世界,不过不管哪种人,都免不了要审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今天我想给这位朋友多写一点回复,希望也能启发更多的人: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越是伟大的人物经受的磨难越多,越是逆境越让人成长。现实不如理想之处,也正是考验你如何成长的机遇。否则即使你去了清华北大,也不能意味你对学校满意,但总有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为人才。
所谓成熟是学会面对困境,而不是换一个让自己称心如意的环境再出发;所谓上进是学会在困境中成长,而不是到处寻找更好的出路。
我特别想谈一谈的就是,人生很长,有些时候就是需要腐朽一段,没关系的,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一直觉得现代人的很多不幸,就是想进步,想晋升,想快富,想幸福,问题不在想,而是快,他们不觉得一个人早成功,早发达,早进步更可能是悲剧。一个人一旦进入所谓成功通道,就往往无法从无数纠缠中摆脱,这辈子境界也就如此。
- 微博写作比博客快,好还是不好?
- 创业公司发展太快,好还是不好?
- 人类科技发展太快,好还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