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上班记之七十一—特约撰稿人的发展
(2012-09-06 04:18:38)
标签:
教育 |
02年的时候,老总还给我一个任务,希望在E-WORKS网站多发一些原创文章,因为网站做大了总是复制粘帖肯定不行。没有原创内容的网站,都是做不起来的。
我当时的想法是走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我们自己内部有五、六个顾问,带头每周写一篇,然后形成一个专栏,为公司咨询开展也提供服务,不过这个想法根本没坚持下来,一是每周写一篇专业文章,没有长期积累并不容易,二是人少的时候,一个顾问都恨不得当两个人用,哪里有心情和功夫去写呢?
第二条路是发展特约撰稿人,对写得好的适当提供一定稿费支持。按照这个思路我写了一个方案和稿酬机制,就开始在网站上发广告宣传。
然后也给自己认识的一些感觉不错的网友发帖子邀请。
经过一轮努力,还真发展了上百名撰稿人,后来最多的时候形成了一个200多人的队伍。
这些人总的感觉分三类:
第一类是立志做顾问的,很豪爽,一点点稿费是不在乎的,唯一要求就是把他的文章发表给人看,而且他们也不局限在一个网站发,这样的人我第一乐得说成原创(不是首发),,而且写的质量都很好,即可以对付领导检查投稿量的压力,又可以不支出稿费对付领导对我的成本考核压力,对网站发展大有好处;
第二类是写了一些文章,愿意发表,还有稿费的,何乐而不为?
第三类是发现随便写一些文章就能发表,还有稿费来,就钻这个空子的,因为我这里控制标准很送,一个小网站,又不是正式发表文章,又不是刊物,而且稿费标准很送,如果卡得很紧,就没有什么人愿意投稿了,特别是你的制度一开始就告诉别人有稿费的。
渐渐稿子就多了,差不多一个月可以接到200多篇,这样我就多了一个很大的工作,其它编辑几乎是无法判断一篇稿子是否合适,因为他们不晓得什么是ERP/PDM/CRM/SCM 等概念,所以我就成了一个总编辑,天天看稿,联系作者,确定是否发表,是否支付稿费,为了确定是否支付稿费,我还要用各种搜索工具看一看是否是网络上首先发表的,当时也有搜索引擎,不过不是GOOGLE,也不是BAIDU,现在做这个工作就容易多了,当时为了帮公司省一点钱,是不是原创首发稿费差别是很大的,我不得不对每篇文章都去不同地方检查,有的还要去期刊网检查,真累!
这个时候我就想到做一个自助投稿系统,还真做出来了,作者可以在线投稿,用附件或HTML直接写都可以,用自己的密码和帐号登录,我们看了以后觉得没有问题就可以直接发表到页面,而且稿件处理信息作者可以直接在线查询,这样我就节约了大量和稿件作者沟通的时间。
而且有了这个系统,哪些作者经常给我们投稿,哪些作者值得长期联系纳入网站的专家库,也就渐渐可以轻松统计了。当时做了这个系统我很得意,写了一篇完整需求,而且对比了其他网站投稿系统,我个人觉得我们的功能不差。
当时甚至还谈到给一些表现很出色的投稿人直接提供后台帐号,他就可以自由随时发表文章到首页,只不过考虑没有合同关系,安全性不好控制就作罢。
不过到了今天我回头再看这个事情,我后悔死了!
在这个策划上我犯了错误:
思维不创新,局限于人发文章就是为了拿稿费的线性思维,忘了很多人有交流的需要。
我们当时要是接触世界再广泛一点,就应该直接定位于发展博客,这样我们在业内6年坚持下来,绝对是第一品牌!这样彻底打败AMT和支点就有机会了,以我当时的积累,现在在业内的网络知名度绝对是现在的N倍。
可惜啊可惜,还是一句老话:人不缺乏机会,是机会来了你看不到!
我当时没有博客这个概念,而且当时博客也不流行,虽然我在已经在后台技术上接近博客系统了,只需要把投稿系统的审查过程省略掉,就可以直接成为一个简单的博客系统了!
而且博客是免费投稿,相互分享,更适合发展一个社区,我用钱去约稿是有很多负面作用的,第一审稿标准很难把握,我们不是编辑部,不专业;第二稿费开支很高,大约一年可以达到3万,这个让老板很不高兴;第三培养了一批到处拼凑文章发表换稿费的人,这些人对网站长远发展没有价值,不过有时候为了解决原创指标,我也违心给他们发表了文章,不过给予比较低的报酬而已。
当时为了发展这个撰稿人和老板还是有冲突的,因为每个月发稿费他的脸色就不好看,我完全理解,还没盈利就成了一个花钱中心,如果我想到博客,可能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有时候真的是机遇往往隐藏成难以解决的问题来找你,我们把它推走了而已。
现在想一想,还是可惜,不过可惜也没有用,也许现在做的工作中也有值得创新的地方,我们在可惜的时候又让他溜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