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看《论语》(154-156)
(2010-12-27 11:09:54)
标签:
b5夫子《论语》起跑线文化 |
分类: 信笔游 |
154、子曰:“自行束佾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私塾从夫子始。夫子也收“学费”,他没法喝西北风存活,自然可以理解。但估计“学费”自便,贫者礼薄,富者酬厚。就像他本节说的:“自己带着一束干肉这样薄礼来求学的人,我也从来没有不教的。”门槛为真心求学者而设,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志于学,都可聚于寒门之下,令人感动。不像今天,各类奥数班、英语班、作文速成班……名目繁多的辅导班,盯得是孩子家长的钱包;学校越办越商业,老师越来越功利,择校费在数万元,少一个子儿都不行,每一座城市都有贵族学校。你要是只能拿出一条干肉,不管你是不是多么对求学多么如饥似渴,穷小子,一边玩去吧。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么虚假温情的话,穷人的孩子和富家子弟可能在一个起跑线吗?夫子这样的老师在哪里寻找?)
15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输血还是造血?这好像是人人明白的道理。但中国式教育至今仍然是填鸭式为主,这从从高考到小考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更在任何一个大学以下的课堂上得到印证。尤其是看一看历史试卷吧,一半以上的题目都是考你一堆僵死的记忆,地理不是如此?语文不是如此?政治更不是如此?这样,我们就又看出了夫子的伟大。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老师,他已经洞悉了教学的秘诀,那就是启发式,举一反三。他所以懂,是因为他知道面对的不同的生命;现代教育却在批发产品。不知道还得要多少年?)
156、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夫子的这个表现,应该不算太伟大高尚,几乎是人之常情,常人亦可做到。有多少人会在别人丧事之旁,大快朵颐,吆五喝六?也没有几个人在吊丧泣哭回来,引吭高歌的。弟子们记述夫子的这个表现,应别有深意。生于人间,必有左邻右舍,街坊邻居,倘能以其悲为悲,其喜为喜,则相处与共,友善和谐了。大概只有悲悯恻隐之心还不够,须把别人的苦难视为自己的苦难,方会有大爱之仁心,否则不能饱食,不能欢歌。行仁道须从身边起,平日起。总想着施仁于天下,而不能身边、每日的小处做起,则必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