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看《论语》(145-147)
(2010-12-16 08:35:01)
标签:
子贡和顺夫子卫灵公文化 |
分类: 信笔游 |
14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有意思。子路够可爱的,他敢 于对老师不高兴。原因是老师见了一个淫荡的女人,尽管此女人非一般淫女,乃卫灵公夫人。但这又怎么啦,你夫子口口声声君子呀、礼呀、道呀什么的,却去见这样一个不洁的女人。夫子看子路拉着脸,也有点急了,竟然指天发誓说:我见那个女人,若有不合礼不由道之处,天将厌弃我,天将厌弃我!也难为了夫子,估计一定是迫于无奈去见的,却让学生逮了把柄,恼怒他。子路的率直可爱,老师不就见了个不干净的女人嘛,又没怎地,有那么严重吗?但他敢于对老师不悦,好样的!夫子也憨厚,也不就是见了个女人嘛,犯了多大的错?犯不着底虚,竟然对天发誓,迂腐得可爱。这事搁在今天,就一点也不好玩了。领导夫人召见,教授诚惶诚恐去拜见,学生可能会问,老师,听说那个女人淫荡,她漂亮吗?不会想勾引你吧?老师也会得以一笑,你小子想去吧……)
146、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总能找到一条中间的路子,做人可以不温不火、不偏激、不越界,不求闻达,但求平安和顺;做事可以谨慎求稳妥,思谋利而不冒险,度量弊而不保守,取中道而行之。几千年来,中国人就被中庸的模子塑造了。性格少棱角,多圆滑,行为瞻前顾后,步步为营。我们该对中庸赞美呢,还是厌弃呢?有时中庸也让人厌恶,差不多便是中庸的产物,因为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不能出色;因为落后也要挨打,所以不能垫底。凡事凑合,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讲原则,稀泥抹光墙,你好我好大家好,看上去和气一团,其实水准很低。然而,夫子以为中庸乃至德,有时让人匪夷所思。大概人群的中庸者乃绝大多数,这绝大多数的思想也便倾向中庸,中庸之为于是符合绝大多数的利益,由此为“至”德。但夫子接着又感慨,虽为至德,但民众缺少此德却久了!无疑,又是夫子对时局的牢骚、抱怨或者忧患。中庸已经深入中国人的血液了,于是不觉得中庸有多么不好,相反,就会觉得他很另类,好像故意出风头。呜呼!)
147、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据说,子贡是个大款。估计起了仁心,便问夫子:“如果有人对民众广博地救济施惠,怎么样?够仁了吧?”夫子一听子贡所言,心悦。便说:“岂止是仁,一定是圣人之行为,就连尧舜都力不从心呢!”我看这句说过了头,子贡多财富,原想行善事,求得仁即可,孰料夫子譬之尧舜、圣人,他自然惭愧。也据说,子贡并没有做慈善家,把自己的钱发给民众。亦可见,子贡也不过是个商人,愧对夫子教诲。夫子说:仁者,推己及人,自己想立,便也帮主别人立;自己想达,便也助人达。能从身边切近处发现事理,取之为道,便可成仁。夫子无疑以一颗仁心揣度人心,然而人有百态,夫子真是慈善了,其实对于兽性之人你何以猜度,更何以请其为仁。不过,总有一心求仁者,如追慕太阳的光华,这样的人,一定可以向夫子教诲的,从身边取譬,以己之心,度人之怀,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己所欲,亦是别人之欲,相安相善,则人间仁心广布,美好丛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