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看《论语》(43-44)
(2010-08-30 07:28:57)
标签:
仁心夫子礼乐《论语》林放文化 |
分类: 信笔游 |
4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不仁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中国哲学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为存善,于是重教化,夫子教人,开启了这一路;西方则以为性本恶,为抑恶,便产生了“法”。本善本恶,各执一理,均能自圆其说。但走出了道路的迥然分野,孰是孰非,各有千秋。无论如何,仁爱当是人类共同追求。周公制礼,孔子承之。然而,人而不仁,要礼又有何用?礼乃仁心之表达,一个人见面笑容可掬,握手,毕恭毕敬,但他可能口蜜腹剑!礼数实在无足轻重,有时还会成为行不仁之心的障眼法。然而,夫子的浩叹绝非说礼、乐不重要,礼主敬,乐主和,都是仁心的体现,并反育仁心。礼不兼乐会肃穆呆滞,乐不兼礼则放纵流散。夫子礼乐并说、正话反说,意在言礼乐!仁心不变,而礼乐则应因时递进。今天,再不用教孩子下跪磕头,但见面问声老师好还是必要的;懂一门乐器的人似乎还是文雅些。礼乐与仁心绝非风马牛。然而,有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地震、海啸、洪水、瘟疫……又有谁能教化呢?如礼何!如乐何!)
4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老师遇到学生难答的问题时,会绕弯,曲径通幽,引人入深,不知所往,显示先生学问深不可测;或者立即夸奖:问得好!行云一番,纵论一通,云里雾里,似牵及所问,又不知所云,让学生觉得先生是在考验他的悟性。夫子在回答林放时,有点像后者。礼的本原是什么?夫子避而不答,夸林放:嗯,问得好,意义大着呢!然后说,礼,与其过于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过分操办,不若哀戚多些。林放的悟性不知如何,我就有些稀里糊涂。夫子是否是说,礼乃出于本心,奢侈流于浮华,乃是外在,过之自然非礼;节俭虽疏于程节,质朴了些,然发于内心,自当胜于奢侈。置办丧礼,与其叫一帮吹鼓手、念经团,隆重到隆重了些,只怕不如亲人发自真心的哀戚更贴近丧的本原。绕了一大弯,似乎就想说,对礼而言,本于仁心比外在的繁文缛节更重要。如果我的学生问我,我会轻拍他的脑袋说:小笨蛋,礼的本原嘛,就是仁心!当然,我可能只回答了小学生;而夫子,捋了捋胡子,回答了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