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笔谈之7
首任校长就职演说的简言弘旨
王义遒
陈平原、夏晓红教授所编《北大旧事》收录的第一篇文章,是前京师大学堂第一批正式毕业生(八国联军战乱恢复办学后入学的)邹树文写的回忆。那时候(光绪二十九年末,1904年初),清廷根据京师大学堂官学大臣张百熙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提议把“官学大臣”改为“学务大臣”,掌管全国教育(相当于教育部长),另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一职专管大学堂。不久,在首任学务大臣(前官学大臣)孙家鼐奏请下,清廷任命大理寺少卿张亨嘉为首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实际上取消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降格为单纯的教育单位。“总监督”就是校长,所以张亨嘉应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
邹树文回忆1904年初张亨嘉就职典礼上的演说词全文是:“诸生听训: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邹文说:“于是乎全部仪式完了。这总共14个字,可说是一篇最短的演说。读者诸君,还听见过再短于他的校长演说没有?”陈平原教授对这段叙述十分欣赏,称它是“很合北大人的口味,因而谁都乐于传诵”的“轶闻”(见《北大旧事》“代序”)。
实际上,这14个字演说的内涵——训词只有八个字:“为国求学,努力自爱”。我反复琢磨这八字训词,不但简短,而且精彩。因为它不仅道出了中国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引以为师的欧美大学有本质不同,而且指明了大学学习与中小学的原则区别。由此两点,我甚至认为,这八个字简直可以成为北京大学的“校训”,起码它确实是首任校长之训。
大家知道,欧美大学是以研究学问、追求知识为标榜的。公认为世界第一所大学、有“大学之母”美称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在1088年成立的时候(笔者有幸于1988年参与了该校成立900周年的宏大庆祝活动),就是一个学生与教师的学术共同体,大家一块儿来自由学习与研究。大学的核心价值是真理,没有“为我”、“为国”之类的功利价值观;尽管后来教会、政府和社会也给大学施加了各种各样的外来压力,大学实际上也受到世俗影响的左右,但是,它们所标榜的始终是学术精神。中国不一样,大学是在国家危亡、民族沉沦的形势下办起来的,大学承担着救亡图强、“教育救国”的神圣职责。1902年的《钦定大学堂章程你》明确规定开设大学堂是为了“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为国”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一目了然的。这种目标和价值取向不仅是时势使然,也符合中国儒家传统。百余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形势、局面,中国大学始终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个根本宗旨。这就是中国大学与西方高校相比的根本特色。我们不能说这个特色是好还是不好,反正它是中国大学与身俱来的本色。中国大学的优势在于此,中国大学的某些问题也植根于此。无论如何,我们中国大学应当坚守这个传统特色,与从西方学来的真理价值共存共荣。
“自爱”两字我以为是体现了大学学习与中小学学习的原则区别的,所以要学生切记。教育基本上是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施加的社会活动,以使后者成人成才。其方法不管是教诲、劝喻、启发、引导、垂范,都是下一代人被动的接受,两代人的关系是教育和被教育。但是,大学则不同,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了,有了自主的意志,受教育成为自觉的权利和行动。大学只是提供一种环境、一些条件,以便年轻人自主成长。一个学生能否成才,关键靠自己,看你能不能主动充分地利用学校所提供的条件与环境。所以“自爱”成为读大学的首要原则。对此,校长点到为止,一切就看你学生自己了。
这样的训词难道不精彩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