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抱拙居闲话》(愚翁) |
未名笔谈之五
近年来,在大学改革,特别是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大学”的改革热潮中,个别大学采取了设置“本科生院”机构的措施。有的大学已在仿效,更多大学在跃跃欲试,积极酝酿。这似乎已成为热潮中的一股“劲流”。但我却以为不可,起码“本科生院”的名称不可取。
顾名思义,“本科生院”这个机构是管理本科生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解,大学“本科生”就是“大学生”,即大学的学生。大学的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学生,当然也可说是“大学生”,但一般理解是另一层次的“学生”。因此,大学还要设置一种专门负责培养“大学生”的机构,而不是大学本身,就有点令人匪夷所思;除非大学“异化”了,变成“非大学”了。
大学当然是教育机构,尤其是“985大学”,都还负担着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因此,都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需要把“本科生”教育专门独立出来以区别于前两者,冀望以此来“加强”本科生教育。然而,从教育角度看,本科生与研究生和继续教育有着原则区别。
大家知道,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育人”就是康德所说的“教育使人成为人”,或夸美纽斯的“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人”,即“成人”:使一个作为动物的自然人成为一个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人。教育并非一般笼统所说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所有工作部门和单位都具有的任务,即通过工作出成果,出人才。“人才培养”有“成人”和“成才”双重任务,尽管这两者是互相重叠,密不可分的。但教育重在“成人”,重在提高正确做人和做事的一般素质;“成才”则主要是通过“培训”和工作“锻炼”来完成的,旨在提高从事专门工作的能力。“成才”以“成人”为基础。对大学本科生,我们的教育当然要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成为人才,但基础是成人。这就是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大学本科教育是作为“成人”的三个阶段(第一[初等]、第二[中等]和第三[高等])连续教育的组成部分。
通常说,年满18岁的公民就算成人了。这是作为社会人的最低要求。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生活的进步,随着社会复杂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人类对于合格社会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受教育的年龄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正在向普及化(毛入学率超过50%)快速迈进,大学教育的基础性质,即“成人”性质会越来越彰显。事实上,我国高等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推进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全面素质教育,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开始摆脱过去过分强调培养“工具”(“才”)的狭隘专业教育模式,转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正确轨道。这就要求大学本科教育要更加强调做人,即“成人”,成为高素质的公民。近年来一些大学推行从美国学来的“通识教育”,其原先基本目标就是要为美国“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并进一步成为为按照美国政治精英所指引的价值观服务的“世界公民”。这种“成人”教育,既需要通过课程和各种教学环节有组织地进行,也需要依靠校园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因此,一所好的大学,不仅有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而且有优良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我们强调大学应是全园教育和全员教育,即大学整个校园都要起教育作用,大学里所有人都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这就要求大学领导者在整个大学精心构筑出这样一个局面,而不是仅仅靠大学的某一个职能部门来承担本科教育的责任。这样的大学才能体现出一个教育机构的本色!
“才”和人不可分,人有才才能对社会发挥作用。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阶段,有必要给学生以踏上社会、从事工作的实际能力训练。社会是分工的,人不能什么都会做,这就奠定了大学专门教育的前提。专门教育更多的是能力培训,当然也不能忽视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但重心已有所转移。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更注重于“成才”的教育,它们属于高一层次或另一层次的专门教育。这种专门的“人才培养”是任何实际工作部门都有需要,而且也有可能结合工作实际来进行的。所以一些有资质、有水平的科研机构、社会服务单位,甚至企业都可以承担培养研究生和进行继续教育的任务。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培养研究生的专门机构——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都建有研究生院,中国人民银行则有研究生部。比起美国来,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比较窄一些,更专门一些,就是因为美国企业有很强的职业培训能力和传统,岗位培训是企业完成的。不过,它们都不是教育机构。
这就是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及继续教育的根本不同。由此可见,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育人”是核心任务,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的本职和主业,是整个大学的首要任务。无怪乎国外大学虽也有一些只招收本科生的学院,却从没有笼统的,以“本科生院”命名的,专门管理本科生的学校独立机构。“本科生院”的设立确实是中国大学的“创新”和“发明”。
在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显然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成为许多大学关注的头号重点,研究生院的地位空前高涨。也许正是为了加强本科生教育的地位,有的大学希望成立“本科生院”来和“研究生院”争夺地位,以引起整个大学的重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样的大学就已经“异化”成“非大学”了,因为,它实际上把育人放在了次要地位,而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放在主要位置上了。与其这样,倒不如索性把“大学”的名称摔掉好了,变成科研机构、服务单位,甚至企业算了。这种把大学演化为“非大学”现象,在争取“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确实是值得注意的动向。
诚然,现在有的大学领导提出设置“本科生院”机构的设想是有苦心的,他们确实是想解决原来大学管理机制中的一些弊端,比如:学科专业过于狭窄、交叉融会不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业务教学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因此,希望通过建立“本科生院”的统一管理机构来整合、协调和融通校内不同部门职责的分离。这些问题确实是不易解决的,但方法不一定非要通过这样的机构,更不应把它随意命名为“本科生院”。“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用这样一个名称不当的机构来替代整个学校行使其基本教育使命,最终只可能削弱本科生教育。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灵魂。在这方面,哈佛大学的深刻教训与启示值得我们记取。他们出版了两本书,一是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所著的《失去灵魂的卓越》, 它以“一个伟大的大学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作为副标题。这个副标题就足以发人深省了。另一本是哈佛大学前校长所写的《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顶尖大学的校长是如何高度重视和善待本科教育的。世界顶尖大学如此对待本科教育,我们难道不应深入思考和慎重研究一下到底应当怎样来改进和提高本科教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