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抱拙居闲话》之十二——创新洪流的沉渣泛起

(2007-03-12 10:18:39)
分类: 《抱拙居闲话》(愚翁)
 

 《抱拙居闲话》之十二——创新洪流的沉渣泛起        愚翁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奏出了时代和民族的最强音!近十年来,连我也写了些关于创新教育的文章(见《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谈学论续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既是响应中央领导人重要号召的摇旗呐喊,也是发自内心的对中国社会进步期盼的呼号。我自知人微言轻,这些文章不会发生多少作用,只不过是阿Q式地表现一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自我价值”而已。按当下时髦话来说,是“另类”“作秀”,十足体现了我等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不过,近来我又发现,这“创新”确已成为社会“时尚”,而念时尚经的自然有很多人。但大凡一件事成为“时尚”,就会像一股洪流,难免泥沙俱下,沉渣泛起。念经的和尚多了,“经”就难免念烂了,念歪了。“创新”也不免此劫。

审查一些科技成果、甚至是翻阅一些已发表的文章,它们显然是以“创新”为标榜的。这样,其中必然含有科学上是前人没有说过的新的因素,新现象、新原理、新解释、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等等。但是,你不难发现,这里有的并非真“新”。有多少年前人家早就有之的,不是因为意义不大未被广为传播,就是因为方法不善而弃之不用。这属于成果作者选题的调查研究不够仔细,掌握的情报信息尚欠周密详尽,误把老旧当“崭新”。另有一些则确是“新”的、过去无人问津的,但所提建议、理论、观点在科学上却站不住脚,或所发明的方法、技术在实际上并不可行,甚至是落后、笨拙或花费过于巨大(性价比差)的。总之,新则新矣,却不是上佳的货色,甚至是低劣的东西。这样,我们对“创新”的“新”,必须做两条注释:一、前人所未见、未说、未做的;二、见解、方法、技术在科学上是合理的,实际上是先进、可行的。这两条缺一不可。但是,鉴别这两条不易。在学术的深刻细分和广远交叉的今天,“创新”的评价者只能是最懂行的有识之士,而非某些“领导”、“院士”、“教授”、“博导”等官位、头衔或职称的拥有者。可是,真正懂行的专家往往极少,于是错判在所难免。而那些“误新”的作品也往往是在一些硬性指标下被逼出来的。至于那些干剽窃抄袭、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勾当的,自当另作别论,不在议论之列。

既是领导提倡,成为时尚。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创新”必然带来“利好”。于是,以“创新”为名的“工程”、“体系”纷纷出台;随着“创新”洪流,大批“食利者”滚滚而来。这里除了创新课题执行者外,还有创新项目提议者,课题组织者、评审者、检查者、验收者,成果鉴定者,奖励组织者、推荐者、评定者,以及以上各种会议的筹备、操办和服务人员;甚至还出现以“新”的鉴别为职业者,“查新”就是一例。这个新“行业”雇佣图书信息情报人员,根据“创新”课题完成者提供的“关键词”从文献资料检索成果是否属“全新”。其结论自然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新”,鲜有落网者。因为即使是明目张胆的剽窃者也可以从关键词等地方上做点手脚,保证其“成果”百分之百的“全新”。把这些“吃创新饭”的通统计算起来,我想,大概谁也不能精确统计出国家的创新资金有多少落入到这种“利好”,多少能真正为创新工作所使用。

“创新”关乎中国的兴衰,可说是“国运所系”。但它又是非常复杂而微妙的,对这样的事只能按它的本身规律去办,简单化处理必定造成祸害。

                                               2005年12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