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拙居闲话》之五——大学校长的无奈
愚翁
凡到过国外或台港澳地区大学进行访问、讲学等学术活动的人都知道,那里的高校大多也设有学术活动中心、招待所或接待处之类的地方,以接待学者来住宿、备课、做研究。这些地方大都窗明几净,色调淡雅,灯光明亮,书桌宽阔,小床一张,被单洁白,干净利落,布置简洁;有的还配有小书架,甚至文件夹;有的则备有简单炊具,以便客人烧茶、煮咖啡、做些应急饭菜。住进这样的地方,自然会产生一种工作欲望,兴趣盎然。客人意识到,我是来进行学术交流,讲学或研究的。住房摆设体现出“学术”二字。
可是,到大陆任何一所高校进行学术活动,住进“学术活动中心”,或学校宾馆之类,清一色的像星级旅游酒店。门厅如此,房间更是。一色的双人标准间,要么是套间。两张床,一张不大的桌子,电视机占了一半。灯光昏暗,色调厚重。你刚想打开书本,或操作电脑,那昏暗的光线,那放不下几本书的桌子,让你失去兴致,昏昏欲睡,或者干脆打开电视,看节目去了。这那里是让你进行“学术活动”,分明是请你来旅游休闲。这样的地方应该称“餐宿休闲中心”才是。
这种情况当然引起很多学者不满。我和很多校长谈起过这个问题,他们多是教师出身,颇具国际见识,对这种名为“学术交流”,实则与商业酒店无异的设施也很不满意。但是,看来哪一位校长都改变不了这样的局面。现在到处都说“国际接轨”,可是不该“接轨”的地方堂而皇之的接起轨来,而该接轨的地方却是谁说了也不算。我曾和一所著名大学的老师谈起这个问题,他颇有同感。他说他们学校正在建造一所“学术活动中心”,听说校长似乎也对那种商业酒点式的学校宾馆颇不以为然。我就调侃式地对他说,如果你们学校宾馆能带头“国际接轨”,避免酒店式布置,我要大声颂扬你们校长的高明,为他欢呼。现在“学术活动中心”盖好了,还是一色的双人标准间!我真为中国大学校长悲哀,感叹他们的无奈!
学校接待来访学者处所的建筑、陈设自然不是大事,却也反映学校的风貌:是保持学术的高雅,还是流于俗套;是务实:提供学者便利、舒适的工作环境,还是务虚讲排场。由此亦可“以小见大”。但和教学、研究相比,这究竟是小事。可是校长却无论如何难以实现自己的意图。症结何在?就是名为一校之长却对学校许多事无能为力。比方说,学校许多设施,多属后勤部门管理,这里的规模、甚至结构细节,过去都有教育部硬性指标管着,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对此,后勤部门是内行,校长只好听任后勤部门摆布。现在,这些硬性规定可能已有松动,但习惯成自然,惯性还起作用。现在又多了一些因素。比如,学校宾馆一般是承包出去的,承包者要有收益,往往只从商业酒店那里吸取建设和管理经验,于是,就按旅游宾馆模式办事。如此等等。校长也只好听之任之,无可奈何。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家都在谈论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办学特色和风格。如果大学校长汇集了先贤和现贤的智慧而形成的办学理念难以成为全校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师生的共同行动,如果学科设置、培养体系、教学方案、课程内容和学校结构不能自主而基本听命于统一标准,而部门又各有所主而可无视校长的理念(比如,“后勤”部门顾名思义是要从“后头”为实现校长理念而“勤务”的),那么,万紫千红的高校多样化和特色是永远也建立不起来的。
也许,当中国大学校长能自信而可望又可及地为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而奋斗时,中国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多样化起来,而那时“世界一流大学”必将浮现于中国大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