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拙居闲话》之四——让两个轮子转起来      
愚翁
                  
  2004年2月20
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报道刘东生、王永志荣获2003年度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大会,看到仪式上刘老先生手捧“500万元”奖金的牌子面向观众的时候,一股莫名其状的、带点酸味的感觉涌上心头。那是什么感觉?
 
是妒忌的酸溜味?刘东生院士,我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由于专业远隔,我对他的具体成就不详。但既有贯耳之名,自然有卓越业绩,我是连妒忌也没有份的。
 
是有感于刘老一生艰苦的酸辛之情?他一辈子摸爬滚打在沙漠高原,过了“古稀”之年还远上“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极’)”,可谓“艰苦卓绝”。但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是有感于他高龄获奖的酸楚之情?刘老求索黄土的成因,独创了“风成”说,为世界所公认,早就功成名就,却到87岁才得大奖。但这是中国国情,科技大奖2000年才设。
 
是有感于一生钜业才得此区区五百万元的酸涩之感?对于中国人,五百万决非小数。料想刘老先生的月工资不过几千元,五百万可是近百年,甚至上百年的工资啊!其比例远大于西方科学家得诺贝尔奖。
 
所以,上面四条均不能解释我的复杂感觉。那还有什么?说真的,我感到这样的镜头实在是奚落了刘老先生。我猜想,他是受人摆布,决不情愿,出于无奈的。我为他难受!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讲究清高。从现在市场经济观念看来,这些人一定是很“虚伪”,“假道学”,“故弄风骚”。但是,这“清高”还真有点根本的理由。那就是:纯科学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也不是金钱能买来的。纯文学艺术也类似。现在时髦“知识产权”,似乎所有科学发明、著作绘画都是可以计价,得到专利、版权费的。爱因斯坦发现的受激辐射原理是今日广为应用的激光之基础,可是,爱因斯坦那篇文章却可能连稿费都没有的。如果这个发明权有经济报偿,今天每一张VCD盘都要向他交费,他可活得不消停。当然,爱因斯坦没有活到今天。那么,今天那些奠定量子通信基础的科学家,也许就可以从即将实现的这种技术中获取大量“专利费”了吧。不见得!可见发达的市场经济照样“亏待”科学家。但绝大多数科学家不为所动,仍孜孜不倦日以继夜地埋头于科学。他们另有所图。而这不被常人,尤其是自以为得市场经济“真传”的人所理解,所接受。这就是知识分子清高的“本原”。
 
当然,生长在现代社会,人是离不开钱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不仅为生存,更重要的,是为活得有价值。科学家需要“闲适”,需要志同道合的协作气氛,需要昂贵设备和大量消耗。所以,科学仰赖国家支持,创造条件。这里,当然也包括奖励,金钱奖励。然而,现在有的奖励,与其说是奖励受奖者,倒不如说是奖励奖励者:你们看,我们是尊重科学、珍视科学家的,一个奖就几百万!然后是:搞科学是有出息的,好好干吧,得个大奖!
 
这样以高额金钱为标榜的奖励显然刺激不了科学。因为它不符合事理。诺贝尔奖不是金额很高吗?可是,什么时候诺贝尔奖委员会标榜过“今年奖金美元一百八十万!”科学家也不在意诺贝尔奖得主究竟得了多少钱。而有数学诺贝尔奖美誉的菲尔茨奖,据说是一分钱也没有的。尽管不无争议,诺贝尔奖以其奖项的深远科技意义一直被科学界认为是最高荣誉。
 
科学奖励需要遵循科学的事理。市场崇尚金钱,科学需要金钱,但科学却不能纯粹用市场来左右,科学更依靠精神力量。科学前进需要两个轮子,市场是其中一个,这一个在市场经济中会自动运行(当然,现在还需时常清理计划框架下形成的制动其发展的阻力);另一个轮子——精神,却是市场所欠缺和不顾的,对它大力加以扶植,正是政府的责任。如果放弃这后一神圣职责,而拼命去抢市场的生意,必将导致失衡,使社会扭曲,科学发展受损。政府要替市场“拾遗补漏”,让发展科学的两个轮子转起来,而不是在市场的火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