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拙居闲话》之三——文化的失落与大学的责任
愚翁
约莫十年以前,我审阅一篇研究生论文,里面有太多的“这其中”用语了,好像是作者的“口头禅”。我有点生气:都已经是博士生了,还这样的文字水平!那“其”字不就包含“这”的意思了吗,偏偏还再加个“这”,同义反复,实在累赘。于是,在“这其中”处,我不是划去“这”字,就是改为“这里”或“这当中”;还把研究生找来说了一通。听者诺诺。
后来留意报章杂志,发现“这其中”简直满天飞,不少还出自名家手笔。我疑惑起来:我是不是太落伍了?这“这其中”已成了时髦,我却还在那里挑刺。“这其中”可是比“其中”读起来更上口,听起来更顺耳啊!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历来如此。“每下愈况”不是早就变成“每况愈下”了么!或者,我有些吹毛求疵、小题大做,太较真了,而“较真”不是现代的时尚。
不过,我还是不服气。我觉得,“这其中”的“这”是个赘字,太容易识别了,不像“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骡马难识,真假难辨。看来,问题是出在对文化的蔑视,一些文化人的堕落。
由于大众传媒的功劳,现在文化是越来越普及了。地球上发生的大事,瞬息间全世界皆知;大城市的芭蕾舞、交响乐,穷乡僻壤照样能欣赏。但是,传媒还有另一种倾向:在拓展文化影响的同时,尽可能把文化的层次降低、格调沉落,乃至精神的遗失。这当然不是传媒本身的罪过,而是一些媒体文化人的哗众心理作孽。他们认为,文化要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欢迎,就得尽可能粗俗、浅薄、甚至下流。于是,一段时间里,电视上出现了丑陋广告的竞赛,什么“1比1比1”,“老公、老婆”喊得震天响,似乎谁在形象上、声响上做得越丑陋、越卑劣,恶心到极致,谁就越能赢得观众,生意兴旺。可是,曾几何时,这样的丑陋广告就逐渐收敛,甚至销声匿迹了。显然,它们没有得到群众的喜欢,广告主人可能不但没有获得实惠,反而亏了老本。据说,也还有上面的干预。不管怎样,丑恶的东西在中国难以得逞是个事实。但是,由此却也曝露了一些文化人的堕落。这“堕落”,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他们为了迎合群众的“随俗”和“媚俗”;而是这些文化人把广大群众看成是低下、卑贱的鄙夷心理作祟,他们是在糟蹋、作践群众,是“践俗”。或许他们自己的趣味本来就是低劣的。
因此,随着文化的普及而降低层次和格调、乃至丧失文化精神的事,责任不在群众;不是“小人”之过,而是一些“君子”的堕落,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现时,“大学理念”似乎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我想,大学作为文化的殿堂,大家在发表各种宏旨大义的时候,能不能把倡导“较真”作为尊重文化价值、维护文化高尚和圣洁的起码责任呢!
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北大老一代名师的故事:王竹溪先生为纠正王义遒的“遒”字的读音(不读“酉”,而读“酋”)而兴师动众;李汝祺先生苦口婆心要学生“把大口小口封起来”(学生写字潦草,写“口”字不封口)。这些似乎太“较真”了,不合时宜。然而,北大不愧为文化的圣地,北大是较真的。较真就是严肃,就是尊重科学、尊重文化;而文化是需要严肃和较真的,这样才能体现文化的崇尚高贵。我想,大学在维护文化的时候,也许要以维护较真为己任。
2004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