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观察】普粤之争带给我们什么思路?
文/汪忧草
2010-07-27
广东人确实很有喜感细胞。分明是一种不满的宣泄,广东人居然搞出了一个很儒雅、也很小资的“粤语散步”。这就好像“星爷”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虽然包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很深沉、很冷峻的思考,却总是以那么搞笑、那么夸张、那么热闹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样。
在广东,粤语主要包括广府话、客家话和潮州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在粤港澳通用的广府话,俗称白话。白话同时也是国际通行的语言。现在在美国,白话是英语、西班牙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在澳大利亚,粤语是继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之后的第四大语言;在加拿大,也是英语、法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有6700万,围绕粤语文化形成一个强大经济圈。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撑着粤港澳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有着顽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由于这些独特的历史原因,我们今天进行中国文化整合时,一定要有一种国际视野,不要动不动就拿上海(上海话)、福州(闽南话)作为参照系,而是要考虑到广东人(包括港澳同胞、海外华人)的感受,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用过去那种一纸行政命令来想当然地改变现状。这是我们面对“粤语散步”时候应有的气度和基本思路。
在这方面,海外华人的经验也许更值得我们借鉴。现在在国外的唐人街(尤其是美、加、澳),由于大陆新移民纷纷涌入,普通话已经成为商业上、工作上的一种语言。特别是由于大陆新移民在资金上、知识上的得天独厚,普通话的地位肯定还会越来越高,并且终将取代粤语成为华人第一语言,但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借助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要等待华人人口结构的渐变到质变,毕竟老侨们来自广东四邑,而且经历了一百多年非常心酸的移民史。
同样,在广东,由于外省人大量涌入,普通话已经越来越强势,这是不争的事实。普通话实际上已经成为广东的工作语言、商业语言,而这一切的发生,仅仅用了30年时间,变化之大、之快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时候,强势的普通话文化尤其需要考虑处在弱势、守势地位的广东本地人的感受,外加港澳同胞、海外华人的感受,不能诉诸政治性、带有强制性的手段。
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知道概率的“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强势的普通话文化在整合粤语的时候,需要懂得更好地运用“加法原则”、“乘法原则”,而不是动辄就拿“减法”来生硬地、教条地处理文化问题。什么是“加法原则”呢?简单地说,就是把管理理解为“管”加“理”,管好和理顺相结合。“乘法原则”说白了,就是要统筹兼顾。加强普通话,可以通过增加新的普通话电视台、新的电视频道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做大做强现有电视台、电视频道,却不能简单地把粤语电视频道改成普通话频道。
中国之大,自然容得下7个粤语频道,文化整合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普通话频道变得更强势,让普通话文化能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广州人所接纳,而不是让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强势的普通话文化。与其匆匆忙忙整合粤语文化,还不如首先做大做强普通话文化,让普通话文化逐步成长为世界强势文化;到那时,我相信富有喜感的广东人,会心甘情愿地拥抱普通话文话。
记得易中天曾经讲过一个笑话,说是一个广东人到北京去吃水饺,他问服务员说水饺多少钱一碗,那个服务员把问题听成了“睡觉多少钱一晚”,于是就骂他流氓,结果这个广东人呢,又把“流氓”听成了“六毛”,反而觉得水饺好便宜呢。呵呵,普通话文化和白话文化之间的交流,有时难免会发生误会,但假以时日,终会有皆大欢喜的整合与融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