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观察】 “非清华北大不上”现象尴尬了谁?
文/汪忧草 2010-07-28
“南风吹了,玫瑰红了,会考的季节又来到,爸爸要我考会考,上了大学把门楣光耀。凤凰花开,夏天近了,会考的季节又来到,妈妈要我考会考,金榜题名合家欢笑。”想必很多参加过“高考战役”的人,都曾经对台湾歌星刘文正唱的这首《考生的话》相当耳熟吧?
但是,对于如今投身“高考战役”的90后同学们而言,这歌词显然已经跟不上形势,需要“与时俱进”了。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在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最多的河南省,共有95.24万考生,其中复读生达33万,占报考人数的34.7%,其中包括大量之前已经考过本科线的高分考生,还有一部分专门以冲刺北大、清华为人生目标的“定向考生”。(新华网7月27日)
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复读,其中不少人还是“不上清华北大绝不罢休”的主儿,额滴神!
“不上清华北大决不罢休”这话最值得玩味——在中国莘莘学子眼中,北大清华俨然成了金庸《倚天屠龙记》里郭靖、黄蓉铸成的倚天剑与屠龙刀,让全中国的中学生为之痴迷为之狂。从今往后北大、清华根本就不需要给报考他们的考生发放什么“录取通知书”了,干脆就给被录取的学生一支倚天剑或者一把屠龙刀得啦。只是这种现象非但不正常,而且应该让很多人感到难堪。
首先,“非清华北大不上”现象最应该让北大和清华汗颜。因为这两所高校这些年承载了国人多少期盼,但它们至今还徘徊在世界一、二流大学之间:要说它们根本算不上世界一流吧,至少有些排名已经把北大清华排进世界大学五十强;要说它们属于世界一流吧,但它们与世界顶尖大学显然不在一个层次。再说,这么多年,我们只看到这么多“状元”风光无限地进了北大、清华的校门,却不曾看到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出来。北大、清华事实上成了中国最大“物流”中心,其业务就是把中国最优秀的学生送去欧美留学。
其次,“非清华北大不上”,也可说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相当失败的又一佐证,教育部官员难辞其咎。这些年,教育部兴师动众,搞了那么多工程,一会儿是“211”,一会儿是“985”,折腾来、折腾去,至今也没有能打造出几所能够挑战北大和清华的大学来,以致全国中学生还是每年用脚来投票,或者用“复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三,“非清华北大不上”也是当今中学教育的一大误区。我们的中学,现在把差不多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高考上,一门心事打造状元,反正现在每年批量生产“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加分状元、裸分状元,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乡状元、村状元,各搞各的,皆大欢喜。喜报大家都有份,奖金你拿我也拿。实在造不出“状元”的话,那也没什么,大不了变着法子多送几个学生上北大清华就是了。于是乎,每年高考过后,很多距离北大清华提档线差不了多少分的学生,就成了下一年高考“冲刺”北大清华的先锋了,“复读”就成了一件很时髦、也很理所当然的事。
“南风吹了,玫瑰红了,高考的季节又来到,爸爸要我去高考,上清华北大才能把门楣光耀。凤凰花开,夏天近了,高考的季节又来到,妈妈要我去高考,考不上清华北大,就得复读明年再考”——如今的中学生,想必只能去歌厅里这么K
刘文正爷爷那首《考生的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