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鄂赣游之十八:探寻千古第一村
上图:历六百年风雨的司马第石狮
下图:流坑古村
到流坑村去真的很不方便,除非你是自驾游,这么一个“千古第一村”,却连专线车或直达车都没有,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江西旅游业对文化遗产的忽视。
我们是早上六点半从抚州出发的,200公里的路程再加上中途转车,弄得我们九点五十分才到达流坑村。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下车后,一幅满是斑驳沧桑的古村田园生活画卷却出现在了眼前;这里真安静,全然没有喧闹的商贾声,好像我们夫妻二人只是到这里来作客的。我想,这种冷清,或许是交通太过不便,亦或是老天爷下雨的原故吧?
流坑村座落在抚州安乐县西南方的牛田镇。这里背依金鼓峰,四面青山抱,正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牛田河从崇山峻岭中迤逦而来,如一条玉带,自村缘转绕而西,使流坑三面绕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水格局,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活水排形”。
流坑村始建于五代时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肇基始祖是南唐人董合。千余年来,董氏家族世代相继,繁衍不息。如今,全村现有八百多户,四千三百多人,仍以董姓为主,村人尊西汉董仲舒为其先祖。
村中现有明清建筑二百六十余栋,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际的民居三十余栋,祠堂、书院等几十处,更难得的是这些建筑大都有绝对年代可考。
流坑村是一个典型的耕读乡村,董氏先人一贯倡导耕读之风,特别强调以科举入仕。据族谱记载,从宋真宗到明宪宗的四百多年间,全村共有三十二人中进士,其中,出现过“一门五进士”,“六子联科”,“七子联科”的盛况,还出过一文一武两状元。
从历史本身来看,董氏家族以科举而蓬勃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董氏家族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子弟们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奠定了重要的物资基础;其次也与当时流坑“序塾相望,弦调相闻”,“文风盛于江右”的风气熏陶有关。通过科举致仕,在宋、元、明三朝中,流坑人做官的多达二百余人,所任官职上至宰相、尚书,下至知府、知县,“流坑董氏”可谓名重天下。
由此可见,流坑村的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
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不仅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也因此,人们把流坑村誉为“千古第一村”。
一进入古村,便似乎站在了一处与世隔绝,时光凝固的天地之中;霏霏的细雨吹洒在深邃幽长、曲折逼仄的巷道上,把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清洗得干干净净;乡人打着雨伞,走过小路,那“沙,沙”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深巷中发出的回响,竟像那古老的岁月一样悠长。这条深巷,就是古村“七横一竖”巷道布局中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竖巷道。在这七横一竖加无数密如蛛网的小
巷道中,没有导游的带领,不迷路那才是怪事呢。然而,千万别看轻了这些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小巷,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就像古村的经络一样,不仅为古村传递着生命活力的信息,也记录着古村的沉浮起落;古村曾经的清雅风韵,如今的世态炎凉,都清晰地镌刻在了光滑的鹅卵石路上。
小巷旁,在灯光昏暗的剃头店里,在炉火正旺铁匠铺中,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检阅;那喳喳作响的推剪声,那叮噹叮噹的敲砸声,都在记录着难忘而永恒的历史记忆。
流坑村的民居反映了古代宗法结构的秩序,它有层次,有空间,充分地表现出了它的整体美,深邃美;高峻的青砖马头墙,把灰瓦的双坡屋顶,半掩半露地隐在了重重叠叠高墙的后面,尽管高墙早己斑驳不堪,但,斑驳中却透露着古典的沧桑美。就连司马第门前那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的石狮子,至今仍然圆瞪着双目,注视着古村昨天、今天、明天的变化更叠。
古村还有两处有意思的地方:
一处是可以作对比的明、清民居;这两栋民居紧挨在一起,一栋是明朝建的,一栋是清朝建的,明墙结实厚重,而清墙则轻简节省。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我看在这凝固的艺术里却也打下了强烈的时代烙印。
一处是文馆中的桂花树;这株桂花树在文馆里长了近千年,几十年前文馆被毁后,树也枯死了。可奇怪的是,当近年文馆重建后,枯萎了几十年的桂花树,居然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而且还枝繁叶茂,难道这树也通了人性了?
远远望着几十年前被焚毁的董氏大宗祠的断垣残壁,在萋萋荒草中,几根孤零零的石柱直指苍穹,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导游告诉我们,村里很想但却无力恢复大宗祠。其实这样也好,就像圆明园的遗迹一样,让历史凝固在过去的时光里。保持它的特色,保持它的原真性,总比弄成一个假古董,更能让人回味。
这里的游人很少,也许这里的人们己经习惯生活在这个活着的古村里了。这里没有诸如周庄、西递、宏村,甚至丽江那样喧嚣热闹的商业声,
它仍旧保持着原始的古朴。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古村己经处在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险中,古村需要资金来保护。一个古村应该活在古代,还是活在当代?游人无法对这个问题指手画脚,这得由文物保护部门和当地人一起来作出一个两难的选择。我只能告诉朋友:“千古第一村”是一个越早去,越好看,越真实的古村。
至此,“初夏鄂赣游”全部写完了。可流坑古村的神韵,仍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无法忘怀。我深信,在历史的流淌中,流坑古村一定在静静地等待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青山环绕流坑村
走进村口
两宜堂
尚义门
细雨洗路
悠闲的村民
远处传来脚步声
都是明清建筑
小女孩和老风车
剃头铺
铁匠铺
大夫第
长长的竖巷
护村门
鹅卵石上刻着记忆
清代民居
左边是明墙,右边是清墙
枯而复活的千年桂树
尽是古民居
在千年古樟前留个影
文馆中的董仲舒像
上图:斑驳的马头墙
下图:重建的文馆
(鄂赣游全文完)
一.秦桧的“名言”-私史害正道
(随笔杂谈
共四十八篇)
二.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六篇)
三.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四.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五.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六.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七.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八.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