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鄂赣游之十一:瓷都景德镇
上图:制瓷工人像
下图:珠山龙珠阁
我们是5月28日上午从九江坐汽车到景德镇的。对有着瓷都和中国三大古镇之一(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名衔的景德镇,我们能不来吗?
可是,当你走上景德镇的街道时,你就会感觉到,今天的景德镇除了
卖瓷器的商店比别的地方多一些以外,己无多少古镇风貌,瓷都特色可言了。唯有街道两旁竖着的瓷灯柱和人民广场上的制瓷工匠雕塑还在提醒人们,瓷器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和记忆。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瓷都的历史吧!
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999-1024年),江西一个小镇烧制的御瓷获得了皇帝的青睐,所有瓷器上底款皆书“景德年制”,由是,“天下咸称景德镇”,这个小镇也因此便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新平镇、昌
南镇、陶阳镇等名称。但沿用至今,最具影响力和广告效应的还是当属“景德镇”这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镇名。后来,随着宋室的南迁,各地制瓷技艺也万涓归海般流向景德镇。于是,景德镇就成了集南北名窑之大成的“业陶都会”。
元代的统治虽然短命,却给了景德镇又一次创新发展的机遇。青花瓷在景德镇创造成功了,这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也不懂青花瓷、釉里红什么的,不过,几年前周杰伦用“叽哩咕噜”,口齿不清的唱法唱的那首《青花瓷》,却以其独特的韵
律,简洁的歌词,打动了我,至今还让人难以忘怀。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6年),元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当时景德镇属浮梁县管辖),专为皇家烧制贡品。由于元朝连接了亚欧大陆,瓷品来到了西方,成了西方人的稀罕物。于是,他们就把这里出产的瓷器(CHINA)作为中国的代名词。
明代,景德镇瓷器无论数量、质量还是花色品种等方面,都执当时全国之牛耳。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年),朱元璋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皇
家制瓷的“御器厂”官窑,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瓷器为皇家专用。御器厂的建立,标志着景德镇己经成了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
清初,景德镇瓷业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直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把明朝的“御器厂”称号改为称呼“御窑厂”后,官窑才得以恢复。此后,景德镇的瓷业突飞猛进,技术更趋精湛,品种丰富多彩,景德镇瓷器进入了黄金时代。然而,花有枯荣,月有圆缺。鸦片战争的炮声,使景德镇的瓷业逐渐萎缩衰败,最终,御窑厂也
随着满清的倾圮而寿终正寝了。可在此前的五百多年间,御器厂代代相传,历经了二十七个皇帝,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御器厂却能置身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之外,这简直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不过,如今的景德镇,宋、元、明、清时期的瓷都盛况己不复存在了。要想寻觅昔日瓷都的光景,只能到珠山的龙珠阁(御窑遗址),去追忆当年御窑炉火不熄的繁荣了。
此外,还能到位于景德镇西区,枫树山蟠龙岗的古窑厂址和陶瓷博物
馆去体会。古窑厂中的镇窑,是迄今保存最完好,最齐全的柴窑。走进阴暗的镇窑,看到那些双手都难以环抱的屋柱,那些层层叠叠的瓷器,你就好象走进了时光隧道,依稀还能从那炉火早己熄灭的窑口感受到曾经的火焰。
看着那些作坊里的艺人,旁若无人地抱着花瓶绘画时的专注神情,仿佛让人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如果还想找到景德古镇的影子,昌江边的三闾庙古街是唯一可选择的
地方。尽管由于时代的变迁,三闾庙古街的明清建筑己所剩无几;三闾庙码头商船云集,人来人往的盛况也早己荡然无存。但是,留在码头上的坍塌的石阶,破残的石栏,萋萋的野草和河水泛起的粼粼波光,依旧在轻轻地向人们叙说着景德镇昨日的辉煌。
景德镇己经走过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今天的景德镇将如何书写历史?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历史是不会重复的,但它却常常启示着我们的未来。
老三闾庙码头
千篇一律的仿古街
老民居
人民广场
瓷灯柱
窑炉
古窑厂址
瓷作坊
绘画艺人
镇窑
镇窑外观
熄火的小柴窑
古井
陶瓷博物馆内
陶瓷博物馆
在博物馆前留个影
三闾庙古街
古街外是昌河
上图:三闾庙变迁
下图:昌河的诉说
(全篇完
下篇:古城古山村)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秦桧的“名言”-私史害正道
(随感杂谈
共四十八篇)
二.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篇)
三.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四.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五.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六.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七.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八.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