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的历史教训感谢草根名博[草根大讲坛]/文化博客[读书随笔]/论坛[文化漫谈]推荐
《资治通鉴》读起来并不轻松,特别是读到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如此。在这百多年的乱世中,王侯将相如走马灯般地粉墨登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当这部鸿篇读到接近尾声时,它的最后一个主角却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最后出现并值得圈点的人物就是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传说梁山好汉中的小旋风柴进就是其后裔)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故亦称郭荣),其生父是郭威的皇后柴氏之兄—柴守礼。
郭威、柴荣都来自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掌权后,知道怎样做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特别是柴荣,当上皇帝后,获得很不错的评价。司马光在拿他与五代时期另一个能力较强的帝王—后唐庄宗相比时,是这样评价的:“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就是说他己接近《尚书》提出的那个君王标准了,可见评价之高。
然而,能干如斯的周世宗,却在当了六年皇帝之后,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多岁)。在乱世之中,周世宗如果不是死得太早,以他的能力,统一全国的大任理应落到他的头上。可是,历史无法假设,后人看到的就是:柴荣的部下赵匡胤,乘继位的小皇帝周恭帝只有七岁,搞了个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轻而易举地捡了个现成的便宜皇帝,并在周世宗政绩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统一王朝—宋朝。
周世宗的死因,《资治通鉴》没有作过考证。但是,有这样一类事情也许与他英年早逝有关。这也可以说是周世宗身上最大的缺憾。
周世宗刚上台时,豪气万丈,准备亲自率军与北汉(十国之一)打一仗,当时,众朝臣纷纷反对他御驾亲征。但,周世宗固持己见,力排众议,结果,反而大获全胜。从此,后周的大小政事,都由周世宗自己决定,文武百官只有听令照办的份。
河南府推官高锡上书劝谏;认为天下之大,政务繁多,即使尧、舜也不能光靠自己一个人去做,必定要任用其他人。现在陛下这样做,天下人不但不会认为陛下聪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反而会说陛下狭隘多疑不信任朝臣。因此,建议选择各色人等担任不同职务。令人遗憾的是,周世宗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仍然采用一个人包打天下的做法。这类做法除了在政治上有很多弊端外,对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这种一味给自己加压的做法,应该与周世宗的早逝有一定关联。
一个人包打天下,自身的潜能倒是发挥到极致了。但,却挫伤了多数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包打天下,将会使管理制度永远没办法“立”起来。治理国家,首先需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而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则是十分靠不住的,古今皆如是。你看!碰到周世宗这样能干的人,尚可支撑一时;可碰上周世宗的七岁儿子—柴宗训,政权不就七哩咔喳、三下五除二被赵匡胤夺了去吗?后世的明朝也有类似的做法;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职位,以皇帝兼任这份重要的工作(皇权相权通吃)。在朱元璋、朱棣父子手上还吃得下(毕竟这父子俩是强人),但后来的皇帝就根本吃不消了,到头来连皇权都未必抓得牢。这类和周世宗一脉相承的做法足以证明,即使周世宗统一了全国,再当上三、五十载皇帝,后周也未必就能长治久安。况且,历史也无法即使。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一条鸿沟造就了大汉王朝
(随感杂谈
共四十四篇)
三.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四.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五.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六.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七.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八.展现深圳风貌的城雕
(图说深圳
共十九篇)
九.散落在日本的刘邦后裔
(随感杂谈续
共十八篇)
加载中,请稍候......